德育课堂范文10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09-03 15:07:06

德育课堂

德育课堂范文篇1

关键词: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德育课堂;教学实践

1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走进德育课堂,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1.1创新学校的德育课程。当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后,德育课程的教学宗旨及理念应该转向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未来就业。通过展示学生们感兴趣的企业问题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将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引入课堂,在认识、学习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的基础上,以企业严谨的规章制度、创新求实的精神、先进科学的文化理念来启发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适应未来踏入社会、开始工作后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改变传统枯燥的德育课堂,让德育课程的理论紧紧与企业岗位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1.2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其对员工要求逐渐提高,一方面需要员工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应对工作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员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只有勇于承担责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员工才能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站得更稳、走得更远。因此让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走进德育课堂,让生动鲜活的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从认知上使学生感知,从行动上使学生落实,不断提高思想觉悟、规范自身行为,以适应企业更高的要求,也推动学生可以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稳步前行。1.3拉近学生与就业的距离。当前,很多学生在上课学习期间缺乏社会实践,因而,在初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很难适应企业的各项行为准则、制度规章等,需要消耗不必要的时间及精力等来磨合自己与岗位间的适应力,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很难将自己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发挥出来,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因而学校在德育课堂上引入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提早让学生接触、了解并熟悉企业的文化,拉近学生与就业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可以如鱼得水般将自身的能力及优势发挥到极致。1.4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进行培训,学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提早了解、学习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树立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的先进思想与工作理念,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及用人要求方面与企业保持一致性,有助于学校为企业提供高品质、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

2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途径

2.1走进德育课程设计。对传统的德育课程进行改革,让企业优秀文化走进德育教育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内容,重新对教学及考核进行整合与规划。第一,将对学生讲授的德育理论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相结合。在了解并掌握企业对员工关于专业技术、职业道德、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的基础上,德育教学的课程设计中要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前提、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根基、将实践技能的提升作为关键,培养学生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优良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在改革的德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得以全面发展。第二,将对学生讲授的德育理论与指导学生职业发展的方向相结合。在德育课程设计中加入企业发展对用人的专业要求与素质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对德育课程内容的整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为学生指导与未来职业规划、人生发展、理想信念等方面相关的问题,增强学生对职业、就业的适应力,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且成功地就业,并且可以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好、更快地发展。第三,将对学生讲授的德育理论与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相结合。在德育教学的课程设计中,还要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安排进教学的环节中,只有使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性、理性地对待并处理发生的问题,当然,教师在促进教学效果更加感性化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走入社会、走向企业时,能够以更高的职业素养与思想素质迎接工作中的考验。2.2走进德育教学过程。建立在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走进课程设计的基础上,也在教学课程中融入企业优秀文化,真正地实现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第一,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后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根据企业岗位的工作需求,切合实际地将国家统一的德育教材内容进行分块教学,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进程可分为启发引导教学、理想信念教学、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情操教育、法制法规教育等几个板块,有目标的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更好的教育学生,将知识传授与育人高度结合,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提升了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通过企业走进德育课堂的教学过程,针对性地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上成为好学生、在社会上对企业来说成为好员工、对国家来说成为好公民。第二,教学过程中,从德育教育与企业发展二者之间寻找切入点,将企业发展以及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建设的相关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了解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此同时,学校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亲身体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感受企业优秀文化的熏陶,在企业中时的实践收获与感知体验将会给学生提供成长的方向,成为学生取得进步的动力,成功实现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走进课堂的教学实践。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变革教学形式,以某一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作为讨论话题,课前让学生对此搜集、整理资料,阅读教材等,课堂上可以通过分组进行讨论,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时间,这样的教学过程赋予了课堂朝气与活力,学生们会更加主动积极地了解学习、走进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另外,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扮演企业各个岗位的员工,真切地感受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的魅力。2.3走进德育实践活动。第一,学校可以组织与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得企业的优秀文化走进学校校园、走进德育课堂,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优秀人士或专家来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了解企业行业领域的发展之路、倾听企业人士职业之路上的艰辛、了解优秀人士的理想与信念;另一方面学校内部也可以开展与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开展丰富的校园演讲比赛,讲出同学们心中对企业的发展、对未来工作的想法、对职业理想的追求等等;校园杂志社举办征文比赛,让同学们写出自己心中的职场榜样、所喜爱的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等等;通过这样的“听、说、写”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及形式,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们在实际行动中“做”到实处。除此之外,在德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开放的精神、团结协作意识、交流沟通能力等等。第二,将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职业目标、人生理想等于校园文化相融合,使得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实际密切结合,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企业的优秀文化与校园文化碰撞,二者在双重结合下感染学生,以文化的力量熏陶学生,使他们得以适应并认可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形成更高的职业素质、培养更加自觉的企业意识走向今后的工作岗位。2.4走进德育课程考评阶段。随着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变革,德育课程的考评方式也应随之而发生改变,由传统的单调评价方式转变为灵活的考评方式,因而,德育课程的考试过程中不仅要涉及对理论知识内容的考察,而且也要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创新发展意识等的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评估,由此,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关注度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促进学生自觉形成较高的职业意识,以更好地适应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2.5走进行业企业第一,丰富德育教学课堂的内容。优秀的企业其本身就是学生进行德育学习的良好基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都给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对学生人生发展与职业素养的形成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优秀企业的文化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各方各面,从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的形成、职业责任与使命的担当到职业创新合作精神的培养等等,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教育的力量在优秀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中都得以体现,这些珍贵的德育资源在德育教学课堂上也极富有感染力。第二,走进行业企业,加强学校与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的对接。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现场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密切关注并了解企业的文化建设,搜集学生未来走进企业所需形成的职业素质,把握企业对所用员工的要求,有助于学校及教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校园文化与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的完美对接,切实将德育的教学内容落实到课堂中。

3小结

总之,让企业优秀文化走进德育课堂,使校园文化与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得以融合,能够创新和丰富学校的德育课程内容,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走进德育课堂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而拉近学生与就业的距离,满足企业日益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可以通过走进德育课程设计、走进德育教学过程、走进德育实践活动、走进行业企业等从而切实进入德育课堂,给多样化的课堂增添活力与朝气,调动学生主动了解、学习并走进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的积极性,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相紧密结合,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的职业技术、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优良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在改革的课程设计中得以全面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以及就业率,而且也使学生在未来走入社会、走向企业能够以更高的职业素养与思想素质迎接考验。

参考文献:

[1]张兰玲.论企业道德文化在高职学生中的德育功能及其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2]戴春平.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实现途径研究——如何运用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3]刘向红.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

[4]朱清.试论在高职德育中引入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的思路构建[j].学理论,2010,(8).

德育课堂范文篇2

一、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必要性

首先,关注和理解学生。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处于哪种状态?是否喜欢道德与法治科目?是否对本学科存在抵触心理?他们渴望得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哪种学习方式更愿意被接受和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德育的主战地。以上问题都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了解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其次,关爱和尊重学生。爱往往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有爱心的老师才能从情感上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和心理变化,而学生往往喜欢这门学科的老师,才更愿意接受本学科的知识,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更应该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魅力,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最后,尊重教育规律。教育与人的生活联系息息相关,因此接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人的一生影响重大。教育水平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成正比,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教育水平自然也提高了。

2.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可行性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因此,学校一定要注重德育教育,力求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设计时要力求将德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是推进德育课堂生活化的重要手段。学校和教师要真正理解德育教学的本质,将大德育思想渗透于德育教学过程中,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德育教学,进而丰富学生的德育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基于生活化角度开展初中德育课堂教学的路径和措施

1.生活化角度解读德育教育内容

德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材选择要有一定启发性,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初中德育教材中有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课程内容,如“做情绪的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等,在讲解时就可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学习,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学效果显著。此外,也可以选择难度较大的书籍进行德育,比如《多元化文化“地球村”》,此书难度较大,涉及的抽象名词较多,这就需要德育教师对这些抽象名词进行讲解,学生会发现这些抽象名词并没有那么难理解,自己也更有兴趣学习德育知识了。

2.以生活化事件为基础开展案例教学

初中生的生理、心理较不成熟,并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叛逆期,敏感、易怒、自尊心强。所以,初中德育教师切不可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而应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学习德育知识。比如,当学生压力很大时,教师万万不可再给学生施压,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这样做既能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压力,又能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3.注重开展生活化实践教学

初中教师应将教学与生活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既能更好地学习,又能更好地生活。可能有人会说,这种教学方式太俗了,可是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推动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德育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懂得释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问题,对德育知识有更深刻的感悟与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比如,教师在讲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关内容时,在上课前先布置好小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收集学校校园内悬挂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幅,并且让学生观察马路上和景区乱扔垃圾的现象,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调查的结果相互讨论,从而明白“文明”的重要性。

三、结语

德育课堂范文篇3

根据对资阳市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了解和课堂教学的观察、分析,我认为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融合情况呈现以下特点:(一)中职德育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方面显示出粗放性和低层次性特点。具体表现为:1.中职德育课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比例不高。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教技【2016】2号)中指出:“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但,据了解,中职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长期自觉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不到三分之一,甚至有个别教师在一个学期中从未使用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2.中职德育课教师上课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比较单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并正不断提升,诸如投影仪、视频、声音、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等。但,中职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五分之四的教师使用的是具有投影功能的投影仪,即使有老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也仅仅使用其投影的功能,很少联合信息技术的其他功能进行教学,因此,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显得比较单一。(二)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方面显示出主动参与度低近乎零状态特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实现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对象,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深度融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人。然而,在现实中,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应用充满希望,有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愿望。但是,学生在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融入过程中,他们更多的是一个傍观者角色,信息被动接受者,没有主动融入到这一过程中去。这一方面表现为学生既无在课堂中有可供操作的信息技术工具;另一方面,即使学生有信息技术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工具——智能手机,学校或老师也没有提供使用信息技术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机会,学生更没有将信息技术参与到德育课堂教学的能力,因而,学生手中的信息技术工具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方面显示出主动参与度低近乎零状态。(三)教学信息化资源在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方面显示出相对缺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信息化资源数量少、种类单一。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研究不少,课程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进和优化,取得的成果也丰硕。但,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资源还是相对欠缺,信息化资源数量少,还不及语数和专业课数量的三分之一;种类少,中职德育课堂信息化资源主要集中在能投影的ppt课件上,其他如视频、微课等信息化资源少见。2.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信息化资源质量相对比较低。现有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信息化资源更多的是零散的知识堆积,缺乏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尽管已经提供了一些信息化课堂教学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多数只是对知识点的呈现,更缺乏信息化自主式学习方式中学习的主体——学生更希望能够满足自己学习需要的个性化和深度参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融合现状归因探析

(一)中职德育课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思想上存在懒惰和畏惧心理我市中职德育课教师存在年轻教师比例小(不足30%),中老年教师比例大;低层次职称教师比例较低(不到40%),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较高。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开展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并且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这对于教龄和年龄偏大、职称较高的教师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障碍,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和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而存在着畏惧心理。(二)中职德育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存在认识偏差。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为了赶潮流或者只是单纯地为了追求效率而使用各种新型的媒体手段;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有的教师想当然地把融合简单地等价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认为只要是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使用了课件就是在进行融合等认识上的偏差。

三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策略探寻

当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一些中职德育教师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影响,信息化与中职德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中职德育教学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教师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一)深化中职德育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识。1.深化信息技术对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认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信息技术助力中职德育教与学突破时空限制,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变得更为快捷方便。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德育课堂,将会最大限度优化中职德育教学,对提高中职德育教育质量、改善教育供给、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信息化对中职德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将充分显现,信息技术对中职德育教育教学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将成为现实。这是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提。2.深化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辩证关系认识。在当今学习方式越来越呈现个性化、自主化趋势的时代,课堂如果还是教学资源的展示,就不是技术、资源和学习的深度融合。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康宁教授曾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形象的划分为四种类型:塞入式(貌合神离)、加入式(若即若离)、嵌入式(紧密结合)、融入式(水乳交融)。融入的方式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最高层次,表现在信息技术将会自然、无缝、深度融合于教学中,两者无法分离。深度融合应该是中职德育教师把有效德育教学资源融合到信息技术当中,信息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德育学科的性质及课堂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并把无限丰富的学习资源平台和学生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二者水乳交融[1]。(二)提升中职德育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力。1.提升中职德育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中职德育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提。这包括送德育课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年轻教师主动给老教师进行技术指导,采取激励政策鼓励中职德育教师积极开展德育信息技术的使用与研发等措施,让更多的教师都能熟练应用技术进行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会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水平。2.提升中职德育教师学科资源处理能力。提升中职德育教师学科资源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由于德育学科是一门政策性强、国家意志明显、时代感鲜明的学科,因此,德育学科资源是现实的、极为丰富而且鱼龙混杂,这就需要中职德育教师提升自己处理学科资源的能力。根据德育学科性质、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和学校实际,对德育学科资源进行处理,包括学科资源的学科资源的收集能力、选择与甄别能力和利用能力等。(三)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和能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已经深入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更不能回避它、虚幻它,只能选择接受和利用它,让信息技术更好的帮助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由于学校管理机制的原因,中职学生不能带信息技术(智能手机)进入教室,但,我们中职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既要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带给我们学习的便捷和高效,也要逐步培养学生树立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的意识,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运用方法。比如,在融合过程中必定会使用网络,这时教师必须对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及时引导,防止学生使用网络动机从学习上转移,或者一些与学习无关的甚至不良信息等[2]。(四)开发符合学科特点和开放易用的德育教学信息化资源。丰富的信息化中职德育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1.开发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资源内容的原则。学科性:任何教学资源的选择都必须符合学科自身性质与特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成功。中职德育课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思想教育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实时性:由于中职德育学科是一门时代感特别强的学科,社会也在飞速发展,这就要求它的教学资源要不断反应变化的时代和社会,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实用性:根据中职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因此,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应对学生具有实用,同时,信息化教学资源还要与本校本地的信息技术硬件相匹配,对于信息技术硬件具有实用。2.开发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资源内容的途径。构建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资源内容的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取:通过从学校教师手中收集;通过开展说课比赛、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教案评比、教学研究课的开展等方式收集;通过网上收集;学校有的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资源互通等。

四结语

经过“收集——处理——使用——反思——改进——分享——收集——……”循环,信息化资源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越来越紧密,中职德育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也就越来越高,中职德育目标的完全实现也就越来越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孙丽霞.浅谈中职德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j].中国新通信,2015,17(22):36.

德育课堂范文篇4

关键词:德育课堂;欣赏型德育;初中教育

欣赏型德育模式是依据德育美学观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德育审美化改造的基本思路和开放性的框架,是德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在进行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一种好的途径。

1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内涵

1.1欣赏型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是由檀传宝教授提出的,其核心价值为对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以及道德主体的自主构建,二者将会在学生自由欣赏的过程中共同完成。此种模式的关键理念在于在德育教育中融合自由教育,反对传统的价值观灌输方式,力求学生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1]。在这一过程中价值引导是真实有效的学校德育的条件,而自主建构的构成则表明新旧德行认知架构将会转化为更高级的新架构,同时沉淀出充足的德行情感。欣赏型德育要求人员借助内在间接精神,将德育内容进行形式化改造,让受教育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自在地接受相应的内涵,在自主建构和欣赏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提升受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为其成长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1.2欣赏型德育课堂教学。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此种活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贴合学生群体的成长需求,加速其掌握文化科学的能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欣赏型德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契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实现对德育内容的改造处理,保证德育教育内容能够转化为和谐精确的完整体,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由自在地接触各种价值方向引导,逐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与其也有贯通之处,其分析审美活动自身拥有独特的道德属性,旨在深层次挖掘美育的潜力,倡导美育实践[2]。而欣赏型德育模式即是在践行这一实践。

2反思:德育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

德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是中小学生成长中重要的教育内容。伴随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机制正在飞速改革,新时期下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越发提升,但就目前来看,中小学德育教育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实效性不高[3]。第一,教学目标重“知”轻“情”。在应试教育的长期背景下,升学率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水准的核心指标。学校根据科目在升学中的地位来确定学科的位置并安排相应的学科课时,重智轻德,存在挤占德育课的现象[4]。原本将育人作为目标的德育课堂也逐渐转化为其他学科的文化课,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德育课堂教学。导致学生认为德育课就是浪费时间的课程,而且对自己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效用”。因此,由于对道德认知的过分重视而忽略了对道德情感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德育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第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德育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素养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其将会贯穿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开始和最终,将会直接引导学生的未来健康成长[5]。然而在中小学课堂中其教学内容往往不能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是使学生感到困惑的、所不能接受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对知识进行抽象的呈现,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师看来一些容易理解的知识概念,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由于教师未能与具体生活情境相契合,未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融入学生现在的实际生活中。从而就导致学生不能深刻体会到德育课对于自己的重要性,使其对该课程产生一种逃避心理。第三,教学主体消极被动。首先,表现在教育者的不自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于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量化结果,而对于德育这种更偏向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课程则加以忽略。科任教师在上课时,专注于对于所教知识的传授而并不愿意占用自己的时间进行德育。对于专职教师来说自己也未能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往往将自己的授课时间让渡给其他教师。其次,教师的不自强。在授课过程中不思考、不探索。并未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需求,也没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因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照本宣科,并未实现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衔接,也没有在多元化角度搜集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将会直接异化为“会说话的教科书”。最后,教师缺乏对学生群体的细节的观察,忽视隐形德育资源,仅仅以自己的认知来开展德育教学活动,不能及时灵活处理课堂。

3探析: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归因

3.1学校德育地位模糊。应试教育的重智倾向,导致在中小学校场域中德育课程的地位不高。相对于德育课程来说,教师更加重视中、高考所考的内容。德育应为注重学生品德,行为的一种课程。其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受用终身的,而中小学德育则处于一种应试教育阶段。多强调对德育“智”的维度的重视。学生对德育实践课也缺乏兴趣,对德育课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可见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正是由于德育课程地位的尴尬,则使学校德育地位也处于模糊状态,教师学生不能真正认识到德育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德育实效性并不高。3.2社会和家庭的阻力。初中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受社会转型以及家庭结构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作为学习的第一场所,其思想道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6]。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往往变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阻力。不能发挥其德育的真正价值。同时学校和社会所产生的非一致性让学生衍生出双面性格特征,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本质上来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均是相互依存的,这就导致德育课堂的教学时效性难以达到预期目标。3.3学生自身对德育持怀疑态度。首先,对德育教师的不信任。一些学校的德育教师是非科班出身的。教师们并没有受过教育学、心理学和德育理论的熏陶。开展德育主要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教育效果难以从理论上予以保证。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不用心,自己主动将德育的地位放低,最终导致学生对于德育不能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其次,学生对教师所传之“道”的不信任。社会上产生的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对德育者的德育内容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怀疑,不能准确地分辨优劣。缺少正确的价值判断。即从侧面表明如今德育教学的效果有待提升,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4实践: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实施

将欣赏型德育模式作为德育课堂实施的新方式,就是要用美的方式滋养学生的心灵,使道德内容形成和谐可欣赏的统一体。4.1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审美的超越性滋育了人的自我超越之本心本性,使人向着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努力涵养道德、提养精神,在审美感性与德育理性的相互交融之中体悟生命之美,创造出精神圆满的美善人生[7]。欣赏型德育课堂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意识,助力学生感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真善美。欣赏性德育明确指出,德育教育的着力点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并且此种发展处于自由状态下。欣赏型德育依托的主要是美学精神,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智慧,最后让学生构建出自己的德行系统。将美的呈现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主要支撑,保证个人和社会能够和谐发展。4.2统筹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德育教材知识体系较强,教师需要充分贴合课堂内容来进行素材的审美改造,以此来助力学生理解更为充实的德育知识,强化其情感认知能力,保证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系统性的学习知识,还能在潜意识中感悟道德美,所以合理的德育素材对德育教育的成功开展,意义非凡。德育素材的呈现应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防止将成人的思想与观念强加于学生。可以与本土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发现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所传递的内涵。4.3建立师生互动的轻松课堂。欣赏型课堂的核心是建立伙伴形态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使师生间能够达成和平共处的关系,在此体系中,教师不仅是权威的代表,其职责表现旨在强化学生的德育认知能力,通过自身对德行指挥的欣赏来启发学生群体的思考,使其有意识地欣赏将美学元素作为基础的德育活动。让学生能够转化为道德价值建构和道德价值判定的核心组成,获取更为充实的自由展现的机会。首先,教师需要充分关注自身所起到的道德示范作用,成为学生群体的审美对象。教师自身的德行表现将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后续德行素养高度的增加,教师和学生间的情感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往往需要借助教师的言行举止实现,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生活教学中都需要引导学生的德行素养的培养,逐渐转化为学生的欣赏对象。

总之,以欣赏型德育模式为视角分析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有助于明确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在德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分析问题的原因,以此来引发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中学德育教育活动的推进发挥坚实的支撑作用,对改进中学德育工作起着积极作用,有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檀传宝.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理念[j].中国德育,2006(5):47-49.

[2]张社强,韦莉莉.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9(12):19-22.

[3]张家鉴.浅谈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9(27):62.

[4]张建平,王红刚.如何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j].教育研究,2018,4(2):43,45.

[5]杨小华.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12):40-43

[6]李积鹏,韩仁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家庭德育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7(8):103-109.

德育课堂范文篇5

[关键词]中职德育;游戏化;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采用说教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要求,对启发学生德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非常不利。这样会使学生更加反感,产生与教育目的相反的作用。教师采用游戏化教学能够营造开放、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提高综合素养。

一、在游戏化教学中模拟生活情境,提高德育认识

游戏化教学能够使德育课堂教学绽放趣味的光彩,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把生活虚拟化,使德育教育更具情趣化特征,从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得到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教师在设计游戏化教学时,可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教学内容隐藏到游戏挑战中,形成有积极意义的教育游戏,让学生在一环接一环的游戏挑战中,润物无声地接受德育教育。游戏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从外界强制学习转化为自觉自愿地接受德育教育。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学生喜欢的网络小游戏,利用当前新媒体技术搭建交流平台,并利用视频、影像、音乐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德育教学,让学生在开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实践。教师可以在游戏化教学中营造一个拟人、拟景、拟物的实际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获得生活体验,提高思想意识,促进学生对书本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进行模拟实际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取经验、技能。角色扮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的反思,从而使学生深刻地领会理论知识,建构生活体验。

二、在游戏化教学中渗透竞争教育,激发德育思想

在二十一世纪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一个更高的标准。中职德育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游戏是一个帮助学生探究未知世界,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它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引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好奇心,这种巨大的吸引力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巨大的探索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游戏化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有一定探究性和挑战性的学习途径。游戏化教学满足了学生内心对公平、平等的期望。只要进入游戏角色,他们之间就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这里不用考虑家庭背景、自身条件、师生关系等在现实生活中困扰他们的外界因素。教师在游戏中的积极参与能够使师生之间加强交流、共同感悟,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可以在游戏教学中融入竞争教育,让学生提前感受当前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教师还要利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游戏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

三、在游戏教学中遵循客观原则,提升德育效果

中职教师要意识到游戏是为德育课堂教学服务的,游戏的选择和设计要密切联系德育教学内容,符合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在课堂游戏设计时教师要注意不要落入为游戏而游戏的陷阱,只是活跃了课堂气氛而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游戏化教学是失败的。游戏化教学的实施要适时、适量、适度,不是每个教学点都需要借助游戏完成,教师应当着重把教学难点在游戏中分解、消化。游戏难易程度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置,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目的,不然会适得其反。游戏设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师在游戏设计时,要能够让游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振奋学生精神,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的智慧在游戏中得到充分发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另外,游戏教学的实施要有严格的纪律原则,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守纪观念,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互助、公平意识,从而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有令即行、有禁则止的规则意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德育课堂范文篇6

1.备教材首先要把握德育课的培养目标,要明确德育课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其次是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明确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德育课完全可以从生活和社会中求得活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2.备学生首先是了解学生的实际,包括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水平、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等。中职学生德育课的落脚点应该不仅是知识的理解,更应该在情感的体验和行为的落实上。我在教学中一般都以教师名义加入班级学生qq群,通过学生的群中发言、qq空间、个性签名、微博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的变化。在备课时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依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情绪上的问题。笔者在每学期的德育公开课和集体备课中,明显感到由于自己的精心备课,教学效果就好。

二、走进学生心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克服低人一等的心理,走出“上中职没出息”的阴影。我在每个班上的第一节德育课都是围绕“上中职有没有出息”这个专题讲解。结合国家、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学好技能和积极参加中职技能型高考,宣传我校技能大赛和对口升学许多成绩。德育课老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准确把脉,学生上课的情绪和身体状态,笔者都及时观察了解,适时关心和交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三、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德育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新教材的编写以案例教学为主,并设置了“链接”“名言“”互动”“问题聚焦“”走进生活”等栏目。应该说图文并茂、体例活泼,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满了时代气息,符合中职阶段教育教学规律。但这些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强,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教材中的一些案例进行调整,把学生身边的事例、网上热点问题等引入课堂,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譬如“,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教学,我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好人”顾忠霞的事迹。顾忠霞是我市繁昌县荻港镇人,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她18年不离不弃呵护脑瘫儿子,用伟大的母爱为儿子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的事迹感动着教室里的每一个人,有的女生眼角还不自觉地溢出了泪水。改变教学方式,更要注重学生学的方式的改变,在实际教学中,能不能让学生参与课堂,这是德育课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多次编写导学材料,以丰富的德育素材、设置梯度的问题思考等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实践表明:学生参与课堂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述等能力都在课堂中有明显的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德育课中应该抓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等教育,使中职德育课教学过程更实在,教学效果更有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如擂台赛、模拟招聘会、就职演讲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课堂实效非常好。

四、把课堂引向生活,以生活体验学习,增强感性认识

德育课堂范文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现状;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调查的对象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校前三年的在校生,他们所学的德育课和普通中职学校完全一致,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三个年级学生各占的比例确定样本数量,然后在每个年级中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所需的学生,用微信公众号将问卷推送给抽取到的学生,成功推送24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40份,回收率达到100%。

三、结果与分析

1.德育课堂教学效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喜欢上德育课的学生占到47.08%,其他学生感觉一般或者更差,具体为42.92%的学生对德育课感觉一般,5.83%的学生不喜欢上德育课,甚至4.17%的学生对德育课没感觉。很明显,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德育课不是很喜欢,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同时也是激励我们改进教学的动力。2.喜欢德育课的原因。通过调查得知,44.17%的学生喜欢德育课是因为对德育课感兴趣,兴趣是学生喜欢德育课的最强大的内在动力;43.75%的学生喜欢德育课是因为觉得学了有用,这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学,成为学生喜欢德育课的第二大外在动力;因为老师教得好,喜欢德育课的学生占到41.67%,排名第三。由此说明,使德育课接地气,让学生感兴趣,觉得学了有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对于吸引学生喜欢德育课也非常重要。3.不喜欢德育课的原因。学生不喜欢上德育课的原因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选择其他原因的学生占到47.5%,排名第一。位居第二的原因是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比例高达40.42%,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感兴趣才喜欢,也是因不感兴趣才不喜欢。因为教师教得没吸引力,学生不喜欢德育课占到29.17%,很多时候,学生不喜欢某门课,是因为不喜欢这门课的任课教师。还有10.83%的学生不喜欢德育课是因为觉得学了没用。4.德育课堂气氛。德育课堂是德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氛围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德育课堂情况不容乐观。仅有34.17%的学生认为课堂一向很活跃,指的是大家都积极参与学习。53.75%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有时活跃,有时沉闷,一半一半。10%的学生认为课堂一向很沉闷。2.08%的学生认为不是活跃,是吵闹。5.学生理想中的德育课堂。从调查结果看,学生理想中的德育课,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分别为:老师认真负责、亲切自然、尊重学生;讲课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开展课堂小组活动;偶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材编排合理,内容充实且贴近生活;依据综合表现评价德育成绩;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努力提升人格魅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四、基本结论和对策建议1.基本结论。分析调查结果可知,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47.08%的学生喜欢上德育课;34.17%的学生认为课堂一向很活跃,指的是大家都积极参与学习;46.25%的学生认为在德育课中收获很大;30.83%的学生回答教师组织过社会实践活动;47.5%的学生回答教师经常组织小组活动;46.67%的学生自认为能够认真积极地参与。同时,学生对教师总体上比较满意,其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上课态度、利用多媒体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讲课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比较满意,但对于教师讲课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讲课联系学生所学专业方面表现不太满意;学生对教材还是比较认可的,69.17%的学生认为教材编排合理、内容充实且贴近生活;总的来说,学生对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还是认可的,但对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方面不太满意。2.对策建议。(1)转变教学理念,贯彻“三贴近”原则。教学理念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是主体,教师教,学生学,以理论讲授法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2)重释教学目标,内化“三贴近”原则。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approach);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attitude&values)。“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话题1“理想从这里起航”中,我们内化“三贴近”原则,确定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对职业学校有全新的认识,能够客观评价自己,学会对自己的未来分析定位;过程与方法:掌握客观评价自己的方法,学会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认识到理想的重要性。(3)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三贴近”原则。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1]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内容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这也体现了贴近学生的原则。[2](4)改革教学方法,坚持“三贴近”原则。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依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教师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方法;个体化的方法,如程序教学、单元教学、独立设计等;实践的方法,包括现场和临床教学、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练习等方法。[3](5)完善教学评价,遵循“三贴近”原则。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梅.广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2.

[2]杨伟.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0,(35).

德育课堂范文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职;德育课程;实践

德育课程的实施对于中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中职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利用“翻转课堂”模式教育可以满足学生对个性化的要求,实现知识的融合,对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最早由美国的萨尔曼可汗创立。翻转课堂的创建原因主要是可汗的表妹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在他的讲解下,表妹的学习水平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之后可汗便将辅助表妹学习的视频,传到youtnbe网络上,受到了广大学者的一致性好评。不久之后,他又录制了其他视频,和大家一起进行分享。在此基础上,可汗创建了非盈利的组织-可汗学院。学院中主要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免费学习视频。在此之后,可汗使用《视频重新创建教育》进行演讲,让翻转课堂收到了热捧。

二、翻转课堂在德育教学中的意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比较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让知识形成系统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对学生的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行分析。讲述知识时,通常教师都是教学中的主要指挥者,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老师进行讲解,通常利用考试成绩,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颠覆,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析,而且还要对学生在预习新课中遇到的知识点和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顺利进展第二天的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主动提出问题,师生之间共同完合作,相互探讨,解决问题。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让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成为学习中的常态,让评价模式向多元化发展。第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课前学习,需要学生在课前利用大量的时间,对新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观看,对文章学习的内容进行初步认识,选取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提出观看中遇到的问题,让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并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得到锻炼和发挥。第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翻转课堂在实施的时候,需要学生将问题提出,在课堂上和教师共同探讨,积极互动。根据学生观看视频的情况,让学生及时提出问题。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筛选,在课堂上将问题引出,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学生学习知识带来了很大便捷。

三、翻转课堂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实践

与中职教育中的其他学科比较,中职德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强调使用潜移默化的手段,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职业水平进行提升。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1.微视频制作。微视频是一种以微小型教学视频为主的载体,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某种情境设计开发的,具备情境教学,支持多个学习环节使用的,网络化视频教学。微视频具有严格的时间约束,通常情况下,以不超过十分钟为基准;微视频制作的时候,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利用ppt案例和教案片断,对学生在教学中的遇到的问题,集中解决。由于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微视频制作的时,需要通过两个渠道进行信息获取:一方面,自行设置的拍摄;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化资源进行下载。一般情况下,教师进行微视频制作的时候,经常是将ppt课件转化为视频,利用ppt自带的录音功能,将ppt转化为视频格式。利用在讲述“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顺逆境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澳大利亚励志演讲家力克胡胡哲的人生经历作为微视频教材,从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并简单加工后进行教学。利用图像声音的感染,引领学生积极的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

2.课前任务安排。课前任务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完成“微学习”的过程。由于中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再次进行微视频观看,对知识进行复习和吸收。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可以在微视频观看的时候,设置一些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对课程学习中不懂的知识进行反思,提升学习的质量。在德育课程中,课堂学习的内容比较多样。课前练习的内容可以是教学引言,主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引入;可以是启发学习重点知识的链接,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还可以是新内容的简单介绍,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3.优化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布置课前任务的时候,应该提前布置,上课时,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利用微反思和微练习,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梳理,并在课堂上进行解答。例如,在教学进行“自我介绍”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讲解自我介绍知识点,在利用网络优秀视频供学生观看学习。在课堂上进行分组练习,并进行角色的扮演,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强化知识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翻转课堂对教师的综合布置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操作水平,可以实现视频的加工和制作,对网络化平台可以进行管理。课堂教学知识的深化和提升,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促进德育教学的发展。

作者:朱静嫣 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德育课堂范文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大赛;德育;情景教学

笔者课堂教学大赛参赛教学内容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材第二单元认识自我的话题三“兴趣”。认识自我这一单元主要从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4个方面展开,学生通过探究自身这4个方面,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落脚点和本教材的重点。下面以第二单元认识自我中的话题三“兴趣”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情景教学在德育课中的具体运用。

1教学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高职一年级学生,95%为女生。女生相对于男生较感性,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她们大多数擅长应用网络搜集资料和分享信息,愿意沟通,乐于合作,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投入,都为本次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

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在认识自我方面的实际情况,依据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设计为4个环节共计1课时,具体教学安排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说出兴趣对职业的影响。了解护士职业和掌握适合护士的职业兴趣。认识兴趣是成为一名优秀护士的关键因素。(2)情感目标:树立符合护士的职业兴趣目标,明确努力方向。(3)能力目标:运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并描述自己的职业兴趣。根据职业兴趣养成途径,结合所学专业制订自己的职业兴趣养成方案。

4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兴趣对职业的重要性。课前学情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兴趣与职业的关系没有系统清晰的认识;同时,学生也不会主动培养兴趣,从而更好地与职业相匹配。因此根据课程目标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解兴趣对职业的重要性作为重点。(2)难点:护士职业兴趣的养成。学生只是从理论上知道兴趣对职业的重要性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落实于实践。如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主动制订符合自身兴趣的养成计划并认真实践是本节课的难点。

5教学过程

5.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欢迎我们班50位(班级人数)嘉宾(学生)走进职业生涯规划版“非诚勿扰”,欢迎各位!综艺节目“非诚勿扰”里男女嘉宾的共同希望是牵手成功,收获爱情,那么作为刚刚进入职校的各位同学,什么是我们职业生涯规划版“非诚勿扰”的那个“他/她”呢?ppt展示:综艺节目“非诚勿扰”开场场景,并播放其开场音乐。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对于我们来说的那个“他/她”就是我们的职业,我们和护士这个“他/她”的共同希望是快乐牵手,收获职场成功。设计意图:创设职业生涯规划版“非诚勿扰”的情景,带领学生进入情景,营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做好情感准备和知识铺垫。

5.2组织探究,层层递进

探究活动一:爱之初体验播放视频:(播放第一小组课前采访班级同学关于护士印象的微视频,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微视频中同学的各种回答,并总结看法)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大部分学生对护士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护士的第一印象还很陌生,这样的状态我们是不能和那个“他/她”牵手成功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设计意图:在创设情景的基础上,采用闯关游戏的形式,通过探究活动层层深入。采用学生自己采访获取资料,具有真实性,也可以反映学生对护士职业的认识情况,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究活动二:爱之再判断教师:通过课前对同学的采访我们发现,对要牵手的“他/她”我们还不是很了解,这样的状态我们能否牵手成功并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学生:不能!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ipad,登录泛雅教学平台,看一看第二组同学搜集各行各业“牵手成功”的例子。学生:(登录平台,观看达尔文、爱迪生、周星驰、林书豪4位职业成功人士的案例)教师:案例中的人物之所以能够“牵手成功”,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呢?学生:(讨论)教师:通过这4位名人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兴趣对于职业来说特别重要。我们要想和职业“成功牵手”就要培养对职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职业生涯选择的重要依据,也是职业稳定、生涯发展的内在动力。设计意图:利用ipad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学生自己搜集兴趣和职业相关的例子,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坚信兴趣对职业的重要性,突破了本次课的重点。探究活动三:爱之终选择教师:(将有关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推送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测评,教师通过平台掌握学生测试结果并展示给学生)教师:大家测试的职业兴趣类型和要牵手的那个“他/她”是不是相吻合呢?学生:(讨论)教师:(现场展示)下面让刚获得江苏省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的杨颖同学来给同学们讲一讲在校期间是怎么弥补职业与兴趣之间的差距的。学生:(认真聆听)教师:通过杨颖同学的分享,请问大家职业的兴趣可以培养吗?(做游戏: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组,比一比哪一组的代表能在规定时间写出足够多的兴趣培养途径)教师归纳总结:在校期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弥补差距:(1)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譬如见习、实习、导医导诊、志愿服务等;(2)参与护理技能比赛;(3)努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设计意图: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直观展示学生测评结果,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让身边的榜样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加具有可信度;做游戏,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活动四:爱之终养成(1)在校内宣传栏中设置“护士职业兴趣”信息窗。(2)组织学生到所在市、区医院或养老院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拍摄照片上传班级qq群、微信群,共同分享,发表心得体会,互相交流。

5.3课堂小结

职业成功对每个职校生至关重要,能否成就事业,职业兴趣是前提和基础。护理专业学生要及时弥补与护士职业兴趣之间存在的差距,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6课后反思

德育课堂范文篇10

“动”教育不仅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受教育情况的反馈过程。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双向关系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行为质量,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觉“动”,这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措施。一是以价值引“动”。学生只有明白了课程内容对其人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才会产生学习动力,才会把学习课程内容看成是追求成功的需要,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德育课内容的真理性、科学性、价值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德育课中自觉“动”起来。二是以思引“动”。中职德育课的内容是以理论的形式存在的,知识性、理论性是其重要特征。在课堂上要真正使学生“动”起来,教师就要用知识、理论的魅力打动学生;要迎合学生的思维逻辑,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并根据反馈的学生思想状况来随时调整授课思路。事实上,逻辑严谨、条理清楚,是中职德育课引人入胜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的授课逻辑不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学生就没有兴趣听课,当然就“动”不起来。三是以形引“动”。人们的思维过程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统一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坚持直观与抽象相统一的原则,做到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相统一。如果仅仅靠教师语言讲授和板书等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上课时就容易走神,且难以“动”起来。所以,教师应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用鲜活、典型的事例和生动的形象来展现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动”起来。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强调直观的作用,因为直观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四是以情引“动”。以情动人同样适用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必然感染学生。教师内心情感的传达主要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进行。教师的语言是其表达思想、传授知识、感染学生的基本工具。教师的口头语言不但要具有准确性、逻辑性,而且要抑扬顿挫、丰富生动;教师的肢体语言表达,即表情、眼神、动作、姿态等,在传递信息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在课堂上语言乏味、表情僵便、情绪低落的教师怎能引“动”学生呢?教师在课堂上能多大程度地引“动”学生,是衡量其教学业务素质和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尺度。教师要搞好课堂教学互动,最根本的还是要强化自身的教学业务素质和教学基本功。

二、教师通过丰富课堂组织形式,促使学生积极

“动”所谓课堂教学互动,是指教师通过采取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对学生提出某种要求,促使学生积极地“动”。在这里,互动的手段是课堂组织,互动的内容是问题,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主体、主角。常用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有集体问答式、个别提问式、分组讨论式等。教师或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采取教师问、学生一起回答的方式;或就课程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后提问个别学生;或就某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言,每组再派代表上台发言,教师点评;等等。长期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传统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培育学生综合素质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不断丰富和创新课堂教学互动方式,是搞好课堂教学互动的重要措施。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