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诗文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03-26 06:32:38

红色经典诗文

红色经典诗文篇1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敬爱的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男:今天,我们欢聚在大吉口小学,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fù)郁的芳香。

男: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女: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合:大吉口中心小学《颂歌献给党》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现在开始。

女:本次比赛将评出个人奖:

低年级: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

中年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

高年级: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

集体奖:

每班两名选手得分相加即是本班集体得分,低中高各奖励一个班级。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男;首先请允许我给大家介绍今天的评委。他们分别是杨贺新校长、李玉琴主任、郭宝满老师、付越老师、胡春梅老师、刘友老师。统计:陈红老师、刘振泉老师。

女:祖国呵

男:为了你

女:为了你的勇敢的儿女们

男:为有明天

女:我要尽情地歌唱∶

男:用我的感激

女:我的悲愤

男;我的热泪

女:歌唱出郁积在心头上的仇火

男:歌唱出郁积在心头上的真爱

合:请欣赏五年二班张程闰带来的《为祖国而歌》,请五年一班陈春艳做准备。

女:祖国是生养我们,教育我们又不求回报的慈母,感受着他的温暖,她的呵护。

男:感受着她那比海还深的爱,我们无法报达,只能高喊一声:“祖国,我们爱你”下面请欣赏五年一班陈春艳带来的《我们爱你呀,中国》。六年二班李宏悦做准备。

女:五年二班张程闰最后的得分是( )。

男:九十年历经沧桑,风云激荡。

女:九十年英雄辈出,谱写华章。

男:党是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航程。

女:党是旗帜,指引我们胜利的方向。

男:请欣赏六年二班李宏悦的《党旗颂》,五年一班江立权做准备。

女:陈春艳的最后得分是( )黄土高原是我的胸膛。

男: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

女:秦岭是我站立的脚跟。

男:我拥有大地般的黄色皮肤,宝石般黑色眼睛。我因此而骄傲。

合:我是中国人。

女:请欣赏五年一班江立权《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六年二班才耘沣、张新宇做准备

男:李宏悦的最后得分( )

女:二万五千里长征,你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男:二万五千里长征,你是历史的奇迹,无数红军战士用年轻的生命与滚烫的鲜血,为千古生世,写下了不配的诗篇。下面请欣赏六年二班才耘沣、张新雨带来的《七律 长征》。请六年一班宣言做准备。

女:江立权的最后得分( )十月,奏响一曲雄壮嘹亮的颂歌。

男:十月,高扬一面理想与信念的旗帜。凝聚亿万人民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指引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复兴,迈向新的胜利。

女:请欣赏六年一班《火红的十月》请五年二班韩相玉做准备。

男:六年二班才耘沣、张新宇的最后得分( )

女: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

男: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

女: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大家掌声欢迎五(2)班韩相玉同学为我们带来《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请六年一班张丽丽做准备。

男:宣言的最后得分( )

女:九十年的理想信念

男:九十年的纲领路线

女:九十年汗水和泪水

男:映山了党旗下的山花烂漫,请欣赏六年一班的诗朗颂《面对鲜红的党旗》。请四年级邱欣宇做准备。

女:韩相玉的最后得分( )

男:党啊,亲爱的党,你用火焰照亮我们前进的征程。请欣赏四年级邱欣宇带来的《党啊,我们为您歌唱》三年级李乐天做准备。

女:张丽丽最后得分( )我们伟大的祖国物产富饶,地大物博,九百六十万的土地上一片生机勃勃,请听三年级李乐天带来的《祖国,祖国,我爱您》请三年级贾明磊做准备。

男:邱欣宇的最后选得分( )党旗,鲜艳的五星红旗,你指引我们前进的航程,请欣赏四年朱明月《党旗颂》请二年一班秦铭池做准备。

女:李乐天最后得分( )。

男: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请欣赏二年一班秦铭池带来的《望延安》请二年二班赵宏图做准备。

女:贾明磊得分是( )。在党的脚步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坚定,听到的是希望,多少热血男儿扛枪奔赴在党的身后,前赴后继,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上添上自己的鲜血。请倾听《梅岭三章》。请二年一班方海双做准备。

男:朱明月的最后得分( )星空寄于无限希望,请听方海双的《望星空》。一年一班耿志鹏做准备。

女:秦铭池最后得分( )。党的话儿记在心,老师的话语记心间。请听耿志鹏的《老师的话语》。一年二班陈冰做准备。

男:赵宏图最终得分( )。三字经是国粹,经久不衰。请欣赏陈冰的《三字经》。二年二班朱炎枫做准备。

女:方海双最后得分( )。赤潮澎湃,晚霞飞动,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听请朱炎枫的《赤潮曲》。邱建新做准备。

男:耿志鹏的最后得分(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请听《我是中国娃》。请一年二班冯赫宇做准备。

女:陈冰的最后得分( )。祖国变化大,多想去祖国各地去看看。请欣赏《多想看看》。

男:朱炎枫得分( )邱建新最后得分( )冯赫宇最后得分( )

女:各位老师、同学们,经过评委老师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各位选手的成绩已经排定,请杨校长为我们揭晓获奖名单并颁奖。

结束语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中华经典。

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中华经典。

男: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女: 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 丝丝管弦,演不尽古风的流光溢彩

女:悠悠书声,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

男: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女: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合:大吉口中心小学“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到此结束。

红色经典诗文篇2

摘 要: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兼备精深的古典文学造诣和广博的西方艺术素养。这使她的散文既漾动着传统渊源的温润之光,更激荡着现代诗艺创造的前卫意识。她将诗的想象逻辑和诗的情感结构运用于散文创作,在散文中借鉴诗歌的复沓、联想等手法,借鉴现代诗的语言和节奏,追求散文的色彩美和建筑美,在时空上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和思绪。

在台湾地区的文学天地间,散文以其代有人才,名家众多,阵容齐整,佳篇绚烂而占有重要的位置。众多散文家因对传统的承继光昌以及大胆革新与锐意创新而形成了重峦叠嶂、万壑争流的散文景观。在这群活跃的散文作家群中,张晓风无疑是一位令人瞩目的散文大家。浓厚的古典文学涵养,使张晓风的散文散发出古典文化的芬芳,尤其是长期受古典诗词的浸润,使她具有诗人气质。她以诗人的眼光和感觉去观察生活,感受人生。她的散文具有诗的激情,诗的联想,诗的感应,诗的风采,诗的气质。她把诗与散文糅合在一起,跨越了诗与散文的界限,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诗情和诗的意蕴,造就了一种既有意象,又有蕴含,既清新又朦胧,既现实又浪漫的风格。古典诗词中“雨荷”“圆月”“松树”“杜鹃”“梧桐”“垂柳”“红枫”等意象的大量应用,直接体现了张晓风与古典文学传统之间深厚的渊源关系。但是,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几近痴迷的她,并没有在古典里迷失自己。如果说,张晓风早期作品充满着古典诗词的阴柔之美,趋于婉约的话,那么,她后来的一些散文,便明显地借鉴了现代诗的意境和语言策略,无论从其内涵或艺术表现技法看,都显现着现代诗的品格,而别具艺术魅力。

一、诗的联想与感应。张晓风在她的散文《地泉》中写到:“有人以为诗是题在题诗的壁上,扇上,搜纳奇句的古锦囊里,或是一部毛诗,一卷杜子美里。其实,不是的,诗是地泉,掘地数寻,它便翻涌而出,只要一截长如思绪的绠,便可汲出一挑挑一担担透明的诗。”作为一个至情至性的作家,她说过,她不是书写分行押韵那种职业意义上的诗人,而是以诗为事业,以追求和创造诗意为人生终极目的意义上的诗人。她的散文洋溢着浓郁的诗情和诗意。她的许多作品实际上是一首具有鲜明的意象、浓烈的感情和动人的旋律的散文诗。不少散文采用了诗的结构和节奏,句子跳跃性强,意象密集,有些则类似意识流作品。张晓风常常采用诗歌那种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她的散文也因此通篇涌动着强烈的感情激流,这感情经过诗化的提炼,具有令人陶醉的诗的韵味,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从她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诗一般的情怀和语言所带来的审美愉悦。

首先,张晓风将诗的想象逻辑和诗的情感结构运用于散文创作。她挥动着诗笔写了大量的诗性散文。她的许多散文,有明显的诗化倾向,淡化对日常生活过程的记述,代之以阐释自然,解读社会人生的奇思玄想和瀑布流泻般的感情抒发。如《母亲的羽衣》中的“羽衣”就是诗意化的形象比喻,羽衣是一件梦的衣裳,是每一个女性的青想,青春岁月的标志,也是每一位母亲深情回顾中的往昔时光。有些散文则注重通过对自然景物,作者心理感受的描写以形成作品的诗意情调。如写景记游《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展现在读者跟前的是自然景观的描写和一路上对自然所寓含的神谕的参悟,是宽远的联想和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全文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叙事线索,内容随作者的思绪和感情而自然流转,极富诗歌的跳跃性。作者按诗的想象逻辑,将人与物合一,抒写深切的人生体验,有着诗一般细腻而炽热的热情和瑰丽宽远的想象。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她写的是散文,但把握世界的方式却是诗性的,即以感悟代替对生活历史性的考察,而这本质上与诗是一致的。其散文体现诗的精神:自由、抒情和想象。“临场感”甚为饱满的感性,经灵性和知性的提升之后,体现了一种高妙之境。

诗的构思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张晓风基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驾起感情的马车,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散文王国里纵横驰骋。她的散文想象大胆而新奇别致,天上地下万事万物都可信手拈来,在清风明月、山松野草之间驰骋想象,营造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不着痕迹的比喻在散文中俯拾即是。她把春天想象成一个“美丽的、多层的大蛋糕”,而地上的野花是“蛋糕的底层”。在山水中徜徉了一天,临走时她说:“山风跟我说了一天,野水跟我聊了一天,我累了。”她想做“旷野上的一只野鹤”、“深山里一缕宛转的气流”,赤足在石块与石块之间跳跃着,“恍惚以为自己就是山上的一块石头,溪边的一棵树”,一切世俗的烦恼消失了。

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的头上,我却苦于没有云样的笔。(《画晴》)

这是何等的气魄!

阳光的酒调得很淡,却很醇,浅浅地斟在每一个杯形的小野花里。(《魔季》)

阳光为酒花为杯,让人感到春天暖洋洋的太阳,照耀宁静悠远的深色原野,到处满含着无边的甜美的醉意,令人备感生命的美好。

我此刻也卧看大树在风中梳着那满头青丝……我也有华发绿鬓,跟巨木相向苍翠。

花蕾是蛹,是一种未经展示未经破茧的浓缩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灯谜,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个谜底。花蕾是胎儿,似乎混沌无知,却有时喜欢用强烈的胎动来证实自己。(《咏物篇》)

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缔造的。(《花朝手记》)

这种想象简直要直追盛唐诗人了。她深入体察事物,从中寻找美的所在,捕捉思想的火花,只用淡墨淡笔,简单勾勒,便使寻常的花木,都别有一番生趣。

张晓风在散文中还借鉴诗歌的表现形式。她的许多散文是用诗一样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如《一个女人的爱情观》全文几乎都是由一种句式写成,反复吟诵爱一个人就是怎样怎样。这种跳动的节奏,一咏三叹的旋律,分明就是诗。《如果你是天使》通篇围绕标题这句假设句行文,每段以此句起始,来表现母子深情。她将诗中的“复沓”借鉴到散文中,一来使所抒之情有波澜起伏的层次感,二来也造成一种回环的美,颇具音乐性。再如《雨之调》分别由“雨荷”“清明上河图”“秋声赋”“青楼集”“油伞”等五个独立小文编缀而成。这样的结构,很容易让人想起诗歌中的“组诗”这一形式。张晓风对这样类似组诗的“组散文”情有独钟,《春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爱情篇》《矛盾篇》《眼神四则》《魂梦三则》《林木篇》《花朝手记》《衣履篇》《初绽的诗篇》《玉想》等等,它们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或咏物,都是围绕总标题,运用现代诗组诗的形式来营造散文集锦式的艺术,从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出发勾起一串串萦思,处处散发出诗一样的象征意象,各显奇颖,各呈异彩。这类散文如书法中的狂草,有着最自由随意的布局,读这样的散文就像跟作者做一次天马行空的精神漫游。

二、诗的语言与节奏。丰富的历史知识,精深的古典文学造诣,以及广博的西方艺术素养,使张晓风的散文艺术殿堂建筑在坚实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她的散文自由活泼,挥洒自如,文字意象繁复,节奏感强,语言复沓跳跃,具有音乐美和意境美。她极力注重语言的加工提炼,善于将文言、现代人的口语和欧化语熔为一炉,精心铸造,巧妙地加以剪裁衔接,另创新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她的语言,既有如“爱是火炽的,恨是死冰的,同情是深渊的,哀愁是层叠的”(《雨天的书》)的古典的清新典雅的排比句,也有现代诗的快节奏语言。

我愿我的朋友也在生命中最美好的片刻想起我来。在一切天清地廓之时,在叶嫩花初之际,在霜之始凝,夜之始静,果之初熟,菜之方馨,在船之启碇,鸟之迥翼,在婴儿第一次微笑的刹那,想及我。(《初心》)

这段文字速度快,笔力强健,气势充沛,一气呵成,运用现代诗的节奏和律动,有最好的现代诗那样苍苍莽莽的感性。

我愿我是那春泥年经上生活过的众生的记录,我是圆我是方我是点我是线我是横我是直我是交叉我是平行我是蹄痕我是爪痕我是鳞痕我是深我是浅我是凝聚我是散。我是即使被一场春雨洗刷掉也平静不觉伤悲、被仓颉领悟模仿也不觉可喜的一枚留痕。(《你要做什么》)

这些语言运用现代诗常用的语言反常搭配的技法,似翻滚的大海,滔滔不绝地喷涌。有时她的语言又似山间的溪流,轻快热烈、幽默诙谐;在她笔下阳光是可以嗅出来的,芳草可以绿得冒出水来,白色的天光可以乱扑扑地压下来,桥因超载月光而成为危桥。有时又似纯净的潮水,恬静温柔,充满诗意。《眼神四则》中,当她听说明治年间,为了把极重的木材拖到工地,有个村里的女子把头发剪了,搓成百尺大绳时,不觉神思飞扬:

美丽是什么?是古往今来一切坚持的悲愿吧?是一女子在落发之际的凛然一笑吧?是将黑丝般的青发,委弃尘泥的甘心捐舍吧?是一世一世的后人站在柜前的心惊神驰吧?

所有明治年间的美丽青丝岂不早成为飘飞的暮雪,所有的暮雪岂不都早已随着苍然的枯骨化为滓泥?独有这利剪刀切截的愿心仍然千回百绕,盘桓如曲折的心事。信仰是什么?那古雅的木造结构说不完的,让沉沉的黑瓦去说,黑瓦说不尽的,让飞檐去说,飞檐说不清的让梁燕去说,至于梁燕诉不尽的、廓然的石板前庭形容不来的、贮水池里的一方暮云描摹不出的以及黄昏梵唱所勾勒不成的,却让万千女子青丝编成的巨索一语道破。

这些语言刚健不失柔美,豪气中犹存雅韵,显示出特有的情调和色彩。这些语言奇俏精炼,字字珠玑,为了适应文章整体风格和表达至情至性的审美激动,打破呆板的句法框架,形成一种迫不及待的气势,作者的感情和才情避开任何既定的结构和组织,无拘无束地显现出来。难怪王文兴评价:“张晓风的文字,其运用之灵活,在当今的我国作家中几乎不作第二人来想。”

张晓风的语言有绮丽婉约的一面,柔肠千曲,情思逶迤,但婉约中有昂扬和洒脱,是婀娜寓阳刚,常用比喻和意象,情思郁勃,自藏豪气,将古典诗文的典雅整饬精练与适合表达浓情烈意的欧化句式很好地熔铸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风格。她充分发挥了中国古典散文汉语言文字那种立体化和感性化的美学效果,但对于中国古典散文的不足之处,她也有清醒的认识。传统中国画对色彩和光影对比关注不够,因此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色感都很淡,崇尚的是冲淡清远。见之于游记,描写山水,往往在清淡中见韵味,不是在瑰丽奇伟中见生命。张晓风在散文创作时,既汲取了中国古典散文重视韵味的优点,以凝练文字和意象传达出盎然的天趣和无尽的哲思;又取法西方现代文学,追求一种在浓墨重彩尽情挥洒中凸现强劲生命力的美学风格。这使她的记游散文恣肆而细腻,远看有气势,近看有细节,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开创了中国现代山水游记的新局面。为了营造诗的意境,给读者视觉的愉悦和色彩的象征意义,张晓风的散文文句力求整齐对称,错落有致,色彩感强,具有绘画美和建筑美。

首先,张晓风通过对色彩的捕捉和描绘,去进行散文意象的创造。《雨之调·雨荷》就在短短的篇章中,描绘了一株雨中挺立的红莲。冷暖色调的对比,不同颜色的叠合、互映,使这篇散文的色彩达到了和谐美和层次美。同时还用象征意义,演绎其思想内容。雨中半开的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红色象征热情、勇敢、炽烈的生命之火。

初春的嫩叶照例不是浅碧而是嫩红,状如星雨的芒萁蕨如此,尖苞如纺锤的雀榕如此,柔枝纷披的菩提如此,想来植物年年也要育出一批“赤子”,红彤彤的,血色充沛的元胎(《我在》)。

用嫩红的元胎来描绘芒萁蕨、雀榕、菩提等植物的初生嫩叶,惟妙惟肖。

其次,张晓风的色彩描绘是服从于自我心灵表达的需要的,她已抛开了意象的浅表描写,而趋向内在和心灵,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她的散文往往运用华美的辞藻绘画造型,写意与写实相结合,具有色彩斑斓、意蕴深远的绘画美,这显示她散文语言方面的精深造诣。

从来没有偏爱过红色,只是在冷冷清清的落叶季节里,心中不免渴望地向往那一片有着热度的红。当满山红叶诗意地悬挂着,这是多么美丽的忧愁啊!那一树枫叶,在晨风中舒开我纯洁的浅碧,在夕阳中燃烧我殷红的灿红。(《林木篇·枫》)

小草莓包括多少神迹啊!如何棕黑色的泥土竟长出灰褐色的枝子,如何灰褐色的枝子会溢出深绿色的叶子,如何深绿色的叶间会沁出珠白的花朵,又如何珠白的花朵已锤炼为一块碧涩的祖母绿,而那颗祖母绿又如何终于兑换成浑圆甜蜜的红宝石。(《咏物篇》)

作者把创造诗的意境作为营构篇章的美学理想。“花”经过情感的过滤和哲思的包孕,已带上了某些理念的色彩;花只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中介,而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体悟才是作品的灵魂。作者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借助富有动感和质感的语言,经过精心的架构,理念从酣畅的描述中不露斤斧之痕地流露出来,艺术的魅力由此而生。在这里,“你会惊悟到原来颜色也是有欲望,有性格,甚至有语言、有欢呼的!”(《矛盾篇之三》)色彩的描绘成了张晓风作品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张晓风散文节奏明快简洁,文气顺畅多变,体现了“英伟之气”的又一侧面。她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或者赋予旧词新的生命,并通过长短句的搭配产生抑扬顿挫、疾徐快慢的效果,形成跌宕起伏、自然优美的节奏。

秋山寂寥,秋容空寥,秋天也正自搭着一条围巾吧,从山巅绕到低谷,从低谷拖到水湄,一条古旧温婉的围巾啊!(《衣履篇》)

我若能挥鞭纵马,直攀峰头;我若能逐草而居,驱羊到溪涧中去痛饮甘拳;我若能手拨马头琴,讲述悠古的战史;我若能身肩绫罗绸缎去卖给四方好颜色和女子,是的,我若是草原上的战士、牧人、行吟诗人或商贾,则阿尔泰山便如沙地的长枕,可以狎昵亲密。但我不是,我是必须离去的过客。(《戈壁行脚》)

寥寥几句,随着情绪的起伏形成了自然优美的节奏,状写出自己生命的感动,给人以诗的清新和柔丽,具有诗的节奏。她常常根据感情的跌宕起伏而安排节奏,自她的散文中,读者可领略现代诗的感觉,现代诗的意象,现代诗的节奏。这些蕴含现代诗的诗质散文语言,与传统美文比,感觉敏锐,意象繁复,节奏灵活,弹性十足,密度加大,富于表现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抒情小品所能概括得了的。

参考文献:

[1] 楼肇明:《星约·情冢·诗课》,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 《张晓风散文系列》1-7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3月版。

红色经典诗文篇3

关键词:《西厢记》戏曲文学 唱词 古典诗词 运用

唐宋时期是我国诗词发展的高峰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词,而进入元代之后,我国则迎来了戏曲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元代的戏曲文学是以“曲”这种特殊抒情性文学题材为重要标志发展起来的。所以,元代戏曲文学的创作必然会受到唐诗宋词的深刻影响。《西厢记》是元代戏曲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作,作者王实甫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创作唱词的过程中选用和提炼了众多的优秀古典诗词,融合自己的语言风格,最终呈现给我们一幅华美自然的大画卷,唱词自身融文学和情感于一体,形成了融情于景、借物抒情、雅俗共赏的效果。

一、对古典诗词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化用

在《西厢记》的旁白和唱词中,我们会无时无刻地看到古典诗词的影子,对于古典诗词的化用和提炼,作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炼和化用古典诗词,写人抒情,烘托、衬托无处不在

王实甫凭借着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前任的古典诗词进行提炼和化用,重在刻画人物形象,烘托气氛,描摹人物内心活动上。《西厢记》中提炼和化用古典诗词的地方多达20余处,成为了唱词中的一大特色。例如:剧中描写张生和莺莺在佛殿邂逅的时候,对莺莺的倾国倾城之貌这样描写道:“宜嗔宜喜春风面”这句话就是作者化用了宋代杨无咎《生查子》中:“妖娆百种宜,总在春风面。含笑又和嗔,莫作丹青观”的一句描写。又如,作者用了大幅度的篇幅刻画九曲黄河的汹涌澎湃的气势,这不仅使我们想起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激腈的气魄。

(二)对于古典诗词的提炼和化用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王实甫为了创作《西厢记》,对于古典诗词的提炼和运用花了大量的心血,这样才促进了古诗词和《西厢记》的完美结合。

第一,对于古诗词直接引用。为了能够可以更清晰、直接地传达出戏曲的意思,作者就采用了直接引用的办法,比如在《寺警》一折中为了生动形象地刻画莺莺的失望惆怅,满心委屈的细腻心理,作者就直接引用了《鹧鸪天》(秦观)中的“雨打梨花深闭门”来凸显和刻画。

第二,咬文嚼字化古诗,意境深远表新情。在《后候》这段中,张生和崔莺莺的越墙约会却讨了没趣,丫鬟红娘替小姐偷偷送药入房促使再次幽会约定。对此,红娘打趣张生唱到:“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宵个秋千院宇夜深沉。花有阴,月有阴,便该春宵一刻抵千金,何须又诗对会家吟?”如果我们仔细回味就会发现,这段唱词其实改编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春夜》:“春宵一刻抵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宇夜沉沉。”为了突出约会场所的幽静和偏僻,王实甫将原诗句中的“沉沉”二字改成了“深沉”,从心理上更加突出了约会地点的清寂,完全是属于两个人的世界。“花有清香”从嗅觉上更加深刻地刻画了地方的幽静,而最经典的改动算是“花有阴,月有阴”一句,牡丹花影下,朦胧月色中,正是俊男才女约会的好时机,也更加强调了约会地点的隐蔽性。虽然是对原诗几个字的改动,可是却使原来诗文的意境更加深远,曲文也更加对仗工整,营造了一曲意味深远的画卷,颇具匠心。

最后,运用传统文学意象,表达词曲主题。例如:“杜鹃”是我国文人骚客写作时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基于杜鹃嘴角鲜红的特征,被赋予了杜鹃啼血的形象,表达了女人哀怨、思归的文学意味,《西厢记》中也运用了“杜鹃”的形象去深化主题。最为明显的是《西厢记》中《惊艳》一折老妇人的唱词:“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旅榇在梵王宫。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唱词中老妇人用“杜鹃”传达出自己的苦愁心情,深化了意境的伤感色彩,语言的感染力则力透纸背。此外,王实甫还在《西厢记》的唱词中多次用到了“倚栏”、“楼高”等传统的文化意象。在“逍遥乐”中莺莺压抑不住对张生的思念之情:“曾经消瘦,每遍由闲,这番最陡。何处忘忧,看时节独上妆楼,手卷珠帘上玉钩。空目断山明水秀;见苍烟迷树,衰草连天,野渡横舟。”《西厢记》唱词中“思妇”的形象到处可见,绽放着语言的魅力,造就了独特的爱情意境。

二、《西厢记》唱词中的民间口语和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

戏曲文学主要是通过对舞台上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直接感动观众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戏曲文学的语言既要符合人物形象又要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审美要求。《西厢记》不仅对古典诗词进行了完美的提炼和化用,同时对民间口语进行了充分地整理和运用,使得整体上达到了华美自然和雅俗共赏的效果。比如崔莺莺在《捷报》这一折中得知张生金榜题名后,有说到这样一句话:“到如今悔教夫婿觅封侯!”其中“到如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与“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遥相呼应,完美结合,表现了淡泊名利的莺莺真切盼望张生早日归来的那种着急心情;再如张生在《惊艳》一折中,行路到了蒲津的时候,看见那气势汹涌的黄河,感慨道:“疑是银河落九天,高源云外悬。”其实语言改编来自原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改变后的语言明白如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又如张生在《闹斋》一折中与莺莺四目相望,默默传情,而此时“响当当云板敲,行者又嚎,沙弥又哨”,在情人相会的场景中因为这句巧妙地化用而立刻变得骚动不安起来。张生不禁埋怨道:“你有心争似无心好,我有情早被无情恼。”这句又巧妙地化用了诗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刻画了张生对莺莺的思念之情和对周围喧嚣环境的不情愿。

三、灵活运用古典诗词,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一部成功的戏曲作品的灵魂在于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提炼与运用对于《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红娘是《西厢记》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红娘在《请宴》一折中,奉老妇人的命令去找张生前来,张生却因为没有聘礼而心生郁闷,红娘借机宽慰张生道:“聘不见争,亲立便成,新婚燕尔天教定。你生成是一双跨凤乘鸾客,怕他不卧看牵牛织女星?”这一句化用了爱情名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红娘借牛郎织女的爱情来宽慰张生,红娘的“怕他不”三个字表现了红娘对张生和莺莺的爱情的支持。即便是老夫人由于爱富嫌贫而小瞧张生,但在红娘心里依旧怀着对张生能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救回全寺人生命的壮举的钦佩和感激之情。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情,所以红娘一直帮助张生和莺莺,极力促成他们之间的婚事,表现出红娘正义、热心肠的一面。

王实甫善于提炼和化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来刻画、衬托人物内心的细腻、微妙的情感世界,从而烘托和映衬全曲中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惊艳》一折中这几句运用了“落花”,“流水”等意象,在唐诗宋词中“落花”,“流水”都是苦闷惆怅的象征。比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等都借用“流水落花”的意象表现出对时光飞逝,年华易老的惋惜。“流水落花”不仅附带着传统文化含义,还传达出被幽闭在深闺大院中怀春小姐的苦闷惆怅的心情。而“无语怨东风”又化用了“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和“莫怨东风当自嗟”(王介甫(明妃曲)二首》)这二句名句。莺莺是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只能将自己的苦闷和不满深藏在心中,“无语怨东风”表现了莺莺对“春情”的不满之情及对父母包办婚姻的无奈和呐喊。

《西厢记》中最精彩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部分当属《长亭送别》,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也是最精彩的。莺莺在送别张生的《哭宴》一折中唱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莺莺怀着离别愁绪前往长亭为张生送别,通过自己对前往长亭途中的所见景物的描写使我们看到莺莺伤感落魄的心境:远望天空中乌云密布,近看满地黄花堆积,西风急而冷地袭来,北方的大雁正加快脚步向南方飞去,而“晓来”二字更是生动传神地表达出莺莺不能自持的伤感之情,给客观景物增添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此同时,曲词的空间构成也是很丰富的,红色的霜林成了情人离别的眼泪,寓意强烈而深远,全文虽不见一个“红”字,但却字字见血,这种环境更加衬托出莺莺内心的离别愁绪和无可奈何的伤感。因此,王实甫对古典诗词的提炼和灵活化用对于《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色经典诗文篇4

画意

且读下面这段文字: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这段文字,极有画意,其用色丰富而不失雅洁,深得丹青妙趣。请看作家的用色:芦花之白,桕子之白,红叶之红,乌桕树之黑,草色之赭,草根之绿,青天碧落之青碧。色彩丰富,然而并不凌乱,而是比率适宜、搭配和谐、布局有序。以天空的青碧色为基调,以芦花的白色为背景,以枯草的赭色和草根的绿色为衬托,以红叶的红色和乌桕树的黑色为点染,多种色彩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丰富,但并不艳。作者以“色彩”作为视角,准确地表现了江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色。这种景色与北方雄浑肃穆的景象迥异,也与两广的温暖舒适不同,江南的冬景衰败中蕴藏着春天的生机,静默中潜伏着生命的喧闹。作者通过色彩,准确地表现了江南冬景的地域特色。

当然,这种色彩及构图,并不完全是原生态的,而是经过作家眼睛的过滤与裁剪的,是合乎画意的。这种以色彩来表现景物的写法,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常见。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王维的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居易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甫的诗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于在古典文化浸淫日久,郁达夫举笔之间便自然地流露出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所以郁达夫的散文,既是现代的,又是古典的。画家刘海粟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这是很有道理的。

诗情

且看以下这段文字:

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

写散文,并不是翻拍生活,而是将生活艺术化。生活是本色的,也是芜杂的,而进入文学之后的生活,必须是有序的,合乎审美要求的。“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清・吴乔《围炉诗话》)和绘画艺术、摄影艺术一样,散文在表现生活的时候当然也是经过了视角选择和素材裁剪,去除了那些芜杂的部分,留下了合乎画意的部分。而取与舍的标准,便是作家的“趣味”。郁达夫热爱江南,他心目中的江南是可爱的、温暖的、有情趣的、风雅的,于是他将江南美丽的一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彼时江南农民的生活未必过得诗情画意,贫穷和饥寒的苦恼恐怕比诗意的悠闲多得多,但进入了文学,他们便成了“画中人”,成了艺术家眼中的风景,漏雨的茅屋也成了风景,昏暗的油灯也成了风景。一切都投射出悠闲的情致,产生了和谐的氛围。

读这段文字,总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画家吴冠中的系列作品《江南水乡》。吴先生对江南水景有着浓厚的深情,他笔下的水乡流露出情真意浓的雅致与灵秀。画面简约大方,意境悠远,清丽古朴,耐人寻味,强调了一派和谐而静谧的江南景象,完美地表达了东方审美的内涵和韵致。

趣味

这里面包含了自然风貌的生趣,民俗生活的情趣,文人墨客的雅趣。

《江南的冬景》是文学画廊里的小型画展,它主要展出了三幅图画:第5段可称为“寒郊冬景图”,第7段可称为“微雨寒村图”,第8段可称为“江南雪趣图”。这三段文字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是最值得品读欣赏的段落。三段文字并不是处于同一层面的,也不是同一视角的,而是变化的、深化的。“寒郊图”描绘的是自然的江南,以植物的形与色来表现江南冬天的山川风貌;“微雨图”表现的是生活的江南,是从人文视角观察到的,以市民的生活表现江南的风情世故;“雪趣图”表现的是文化的江南,是从古典诗词、古典文化视角联想到的江南古雅的文化情趣。作者在描绘每一幅图景时,都不忘用人物的活动来点缀画面,景物中因有了人的活动,那原本可爱迷人的景色便有了生活气息,这也是这篇文章与一般写景状物散文的最大不同。三幅画,从自然到生活再到文化,由实入虚,腾挪变化,层层深化。如果说整篇文章娓娓道来如同一条涓涓细流,那么这三幅画便是激起的三朵浪花,姿态各异、风情万种。

红色经典诗文篇5

我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典诗歌魅力无限,其中蕴含的思想性、艺术性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无可替代。古典诗歌的教学为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传统思想、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诗教学中,不仅应该教授古诗文的基础知识,更应该以引导学生领悟古诗中的情趣与理趣为重点。目前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常以精简的文字描述了许多动静相宜、色彩明丽的唯美的画面,以优美的意境描绘了作者细腻、真挚的情感,是意境美、画面美、语言美相融合的优美篇章。古诗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不仅应关注学生情趣的培养,还应让其注重诗中理趣的培养。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诗人们用语言对其情感、唯美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进行描述,高超的诗人能够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将诗、画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王维的名诗《送元二使安西》中所写的“渭城朝雨混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便描述了这样一个诗中画、画中诗的场景,朗润的早晨、轻柔的柳条、潮润的轻尘、飘飘细雨、幽静典雅的酒店,这些平凡的景物,经过诗人的巧妙集结,使读者像身处画中一样。就这样一句话便描述出了诗人的离别情怀,渲染其凄凉的氛围:在一个细雨绵绵的阴雨天,春天的清晨里细雨潮润了路边的飞尘,使柳树和旅舍得到洗涤,也使得空气中渲染了一种凄清冷落、春寒料峭的氛围,使诗人不舍友人离别之情展现的淋漓精致。

唐代诗人常用赠送折柳来表示对有人离别的留念之情,下雨过后尽管柳色唯美,但是添加了诗人的离别情意。诗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字便体现出了诗人敬酒时的殷勤,诗人与友人喝越多的酒就表示其离分手的世界也越来越接近。而“西出阳关无故人”则表明了诗人的劝酒心意,频繁殷勤的劝酒,表明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怀,伤感离别之情,也是对友人日后寂寞孤独的生活的一种关怀。寻常的语言、平常的话语中,饱含了诗人激荡奇崛的离愁、情思。

古典诗歌中德精简语言不但凝练而且传神,若学生们仅仅从语言的理解方面来进行古诗的学习,便会非常含糊、笼统的理解古诗中蕴含的画面美。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将诗与画相结合,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并体会古诗中的画面美,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析文如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诗中体现的情感美食诗的灵魂及生命,因此语文学习阶段的古诗教学中应该重点引导学生们进行审美体验,析文如情,以陶冶心灵。从景入情,寓情于景,以构建出情与景融洽交汇的艺术境界。诗人杜牧所创作的《江南春》中,便句句蕴含丰富的情感。诗中的开头,便以江南唯美的春色着手,“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表明了千里江南,到处都是绿叶红花、燕舞莺歌、水村山郭,及在风中飘扬的酒旗。江南所展现的生机盎然、春光明媚的美丽景色,诗中所展现的也是整个江南唯美春色的一个缩影。从多个角度如视觉、触觉、听觉,全方位立体的描绘了春风、酒旗、山城、水乡、绿叶、红花、黄莺这七种景物。

这其中景物的形状、颜色各异,但都恰到好处的与诗的题目遥相呼应,构建成一副江南春色的画面。诗中最后两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则描绘了在绵绵细雨中德楼台、寺院,但似乎仍然在描绘江南的春色,置于红花绿叶和水村山郭中的楼台寺庙,因此绵绵细雨在笼罩了楼台寺庙的同时,也笼罩了酒旗、红花绿叶及水村山郭,尽显江南春色的神秘美。看似在单纯的描绘江南春景,实则是抒情,并蕴含了讽喻的意义,诗中诗人忆故思今, 静静的聆听鸟啼,表明了诗人对晚唐时期统治者对佛教的迷信的不满。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从景入手,共同再现诗的画面:楼台烟雨、水村山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并从字面了解诗人忧国忧民、感伤时事的深切情怀。能够将学生们带入这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中,以让学生明确诗人作诗的情感创造的条件,让学生易于理解并加强其创作力。

三、想象、体验、品味,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古代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我们的语言文化教学的经典素材。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能够对学生的现代汉语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古诗词可以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物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生活中的对象;情境则是诗人的主管情感;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统一,是物境、情境的升华。三种境界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我们欣赏一首诗歌一般都是遵从物境――情境――意境的顺序,首先在脑海中构造出诗中的画面,然后体会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情感,最后品味诗中的意境。诗歌的教学需先从字、词入手,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字、词、句最后到全篇,逐步构建诗中的形象,通过诗中的环境、对象等类比体验诗中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诗中形象和情感品味其中意境。诗歌教学,积累词句意思是一个目标,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审美素质是学生素质培养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那么,诗歌境界教学法正是一种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方法。

四、享受多维砥砺的理趣

古诗中有许多名句饱含了许多深刻道理,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激励着人们。如诗人陆游著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久不衰的激励着后人,表明纸上谈兵是难以实现目标的、获得真知,应该切身投入,注重实践。因此在对此诗的解读中,不仅要疏通其字面含义,还应该领悟其中蕴含的意思,根据诗中前后文的内容及学过的课文知识进行沟通,全面、多维度的角度去理解诗句蕴含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维,并通过其他课文知识进行佐证。如著名明代医药家李时珍,自小便立志要学习医术,于是尝药草、访名医,经过多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得到著作《本草纲目》。又如美国的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从小便没有经受正规的教育,但是他坚持努力不懈的实验,最终拥有了留声机、白炽灯等1093项自主发明。在这些古今中外的事例佐证下,形成现实-哲理-现实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们享受这多维度砥砺的理趣,深化了学生们对古诗中至理名言诗句的深刻理解。

红色经典诗文篇6

关键词:罗虬《比红儿诗》内容;艺术特色;独树一帜

唐代诗人以咏为题材的诗虽然总体数量颇多,有一千多首,且作者群中亦不乏著名诗人,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但就个体而言,每个诗人的咏妓诗数量并不多,且内容亦多为一时遣兴之作,缺乏诗人对的真实情感,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晚唐诗人罗虬,他的《比红儿诗》多至百首,其内容所蕴对红儿之至爱情深亦非其他泛泛之作可比,而在艺术上亦自具特色,于后世颇有影响。

一、“尊题”格的运用

作者抬高题目所咏的对象,而贬低其他事物,这种弱彼以强此的比方,就是杨慎《升庵诗话》中提到的“尊题”格。《比红儿诗》作者自序说:“‘比红’者,为雕阴官妓杜红儿作也。美貌年少,机智聪悟,不与群辈等。余知红者,乃择古之美色灼然于史传三数十辈,优劣于章句间。遂题‘比红诗”’。既择古之绝代佳人与红儿作“比”,又从而“优劣”之,这也就是不折不扣的“尊题”格。诗共百首,把这种修辞手法运用到了尽兴尽致。选其一首稍加分析:

“薄罗轻剪越溪纹,鸦翅低从两鬓分。料得相如偷见面,不应琴里挑文君。”

前两句赋写红儿的美丽。“薄罗轻剪越溪纹”,是写其服装。用“轻”“薄”二字形容春衫,间接地熨帖出红儿美丽的身段来。侧面烘托,丰富了诗歌的形象。“鸦翅”,也就是鬓发。鸦翅低分,写秀发而传达出入的神韵,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宛然可见。此诗前两句从侧面烘托,以点盖面。后两句是在赋红儿美的基础上,进而引古为譬以“比红儿”。

在这里,尊题的写法对于突出主题是有积极的修辞作用的。与“红花需要绿叶衬”是同一个道理。此诗运用侧面落笔和弱彼强此的手法,比起正面的刻画,不仅省辞,而且使意境轻灵可喜,在艺术上大有可借鉴之处。

二、善于工笔描绘。巧用典故

在描绘红儿的美貌时,作者善于工笔描绘、细致勾勒,并且巧妙地运用典故,描写红儿之美达到了令人销魂的艺术效果。如:

“青丝高绾石榴裙,肠断当筵酒半醺。置向汉宫图画里,人胡应不数昭君。”

前两句写红儿歌舞时的装束和酒宴的情形。首句细致刻画了头发和服饰。发是青丝,而且在头上高高挽起,旋绕打结。裙是大红的石榴裙。乌黑的头发、大红的裙子,鲜亮的颜色衬托出人的娇艳。虽未写到容貌,但美人宛然在眼前。第二句写酒宴上的情形。既是酒宴,当然少不了歌舞。这样娇艳的美人在眼前既歌且舞,“酒不醉人人自醉”,怎能不为她销魂断肠呢?后两句用昭君出塞的典故,以昭君衬托红儿,进一步肯定了红儿之美。又如:“火色樱桃摘得初,仙宫只有世间无。凝情尽日君知否,真似红儿口上朱。”火红的樱桃而且是刚刚摘下的,可能上面还带着露珠。古人以小口为美人的标准之一,即是所谓的“樱桃小口”。这里以鲜嫩欲滴的樱桃来比拟红儿之唇,既有形又有色。再如“初月纤纤映碧池,池波不动独看时。凝情尽日君知否,真似红儿罢舞眉。”刚刚升起的月牙纤细弯曲,映照在碧绿的池塘里,眉似月,月如眉。在这两首诗里,作者用贴切的比喻,工笔描绘了红儿的唇和眉,以点带面,使人对红儿的美貌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运用典故丰富诗歌内容,使诗歌更含蓄,这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比红儿诗》也不例外,可以说是运用典故的集大成者。百首诗中,几乎首首用典。如:“匿匝千山与万山,碧桃花下景长闲。神仙得似红儿貌,应免刘郎忆世间。”用刘、阮天台采药遇仙之典为衬。又如:“通宵甲帐散香尘,汉帝精诚礼百神。若见红儿醉中态,也应休忆李夫人。”用汉武帝思念李夫人、令方士致其神之典为衬。再如:“树袅西风日半沉,地无人迹转伤心。阿娇得似红儿貌,不费长门买赋金。”用阿娇《长门赋》之典为衬。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巧用典故衬托可以说是《比红儿诗》的一大特色。

三、构思巧妙,浑然一体

构思巧妙也是《比红儿诗》的一个特点,如:

“槛外花低瑞露浓,梦魂惊觉晕春容。凭君细看红儿貌,最称严妆待晓钟。”

“槛外花低瑞露浓”,第一句描绘了清晨的景色。清晨,花儿还低着头沉沉入睡,夜间的露水还没有消退,说明时间尚早。唯槛低才见花低,也才见枝叶上浓浓的露水。屋外的花既未醒,何况于屋内的人呢?“梦魂惊觉晕春容”,花虽未醒,可屋内的人却已被梦惊醒。主人公做了个什么样的梦,又为什么被惊醒?我们无从得知,但女主人公脸上残存的一道红晕却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凭君细看红儿貌,最称严妆待晓钟。”严妆即整齐的装束。上两句既然写到了清晨女主人公即红儿已经从梦中惊醒,下两句自然要谈到她的梳妆打扮。仔细端详红儿,最美的还是她此时此刻整齐装束后的容貌啊!“严妆”表现出红儿一丝不苟的精致妆容。“最”刻画出红儿此刻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也表达了罗虬对红儿的赞美。

整首诗并没有描写红儿的具体容貌,只是撷取了红儿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从侧面用花、露来衬托,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想象红儿“严妆”后的美恰如花般美丽娇艳,如露般清新可人,真可谓构思巧妙。以清晨起,以清晨结,由槛外到屋内,由鲜花到美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又如:

“陌上行人歌《黍离》,三千门客欲何之?若教粗及红儿貌,争肯楼前斩爱姬。”

据司马迁《史记・平原君传》记载,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跛子汲水,平原君美人笑之,次日跛子上门要平原君杀掉笑自己的人。平原君舍不得。后来门客渐散,认为平原君爱色而贱士。乃斩笑跛子美人,上门谢罪。宾客复来。《黍离》是《诗经・王风》的篇名。东周大夫出行至旧镐京,见宗庙宫室毁坏,感伤而作此诗。前两句写门客离散,行人唱《黍离》表达了对平原君的前途深感担忧。从前两句中我们丝毫看不出和红儿有什么关系,而且从这两句中可以感到作者对平原君重色轻士的行为表示否定和不满。但第三句突然笔锋一转,说平原君之所以最终杀掉了美人,是因为她的相貌太差了,如果稍稍有一点红儿的姿色,那么平原君一定不会舍得杀掉她。这里还只是“粗及”,就让人舍得抛弃名声、前途、命运,那红儿的美貌,定然可以让人连生命也不顾及了。整首诗连贯一气而又跌宕起伏,这样的构思不可谓不巧妙。

四、全方位、多角度描绘

红色经典诗文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

一、意象的基本内涵分析

意象是意和象的结合体,是借助于象达意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和智慧。意象的产生与“言不尽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言无法言说“物之精”时,便会选择“立象以尽意”。当然这里的象也是通过言进行表达的,不过当象进入到言意转换过程中后,便具有了鲜明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常言道,做人贵直,作文贵曲。意在做人要率真、爽直、光明磊落,而作文则要含蓄委婉,以达“曲径通幽”之效。象具有直观性,但是同时又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给读者以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空间,这种思想的自由生成了强大的张力,使人获得了阅读的主体地位。对于意象的分类,有论者把其分为: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1]。“描述”“象征”和“比喻”这些关键语词均能看出意象是一种文学手法。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意象有历史传承的一面,也有个性化独创的一面。比如,文学作品里面,月亮可谓一个典型的意象,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智慧、审美追求、文化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文学作品之中,以月入诗入文的不计其数,月亮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深深定格在国人的思想里。所以,月亮所隐含的阴柔之美、含蓄之意、思念之情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结构传承下来,这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意象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一个事物,借助一些突兀的、奇特的、另类的形象来表达情感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选择。比如,《水》(苏教版五年级,作者马朝虎)中的“狗尾巴草”这一意象就传神地表现出四兄弟渴望水的模样和心情。这是作者原创的意象,而且是专属于这篇文本的意象,非但没有一丝的违和感,而且表达得入木三分。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意象性表征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有古典诗词63篇,从编选的数量分布上来看,第一学段每册安排4~5首,第二、第三学段每册安排5~7首。从编选的体裁上来说,第一学段以五言绝句为主,第二学段以七言绝句为主,第三学段出现七言律诗以及词[2]。从内容倾向性上来看,具有“儿童化”及“说理化”倾向。所谓儿童化,就是诗词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以塑造儿童形象为主,比如《池上》《小儿垂钓》《村居》等;所谓说理化,就是在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内容倾向于辩证、说理的诗词,比如《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等。这些古诗词之中,意象性表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托物言志

在编选的古诗词之中,托物言志是意象性最为明显的表现。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志向投射到一个真实或虚拟的事物上,得以委婉而深刻地表达,这个事物由于附着了志,于是具有了典型性,既而得以一定的文化传承。《石灰吟》《墨梅》《马诗》等就属此类。这类诗一般前两句状物,后两句言志,比如《墨梅》中,前两句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从位置、数量、颜色等角度介绍了梅花;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对人生的追求、价值的取舍跃然于纸上,不求世俗的功名,但求内心的坚守。梅花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同为编选的古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的“梅花”所表达的则是斗雪傲寒、坚贞不屈的意义。同为梅花意象,但是所表达的意并非完全一致,所以我们对意象的把握不能脱离于语言环境,也不能脱离作者的人生追求、创作背景。

2.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有很多写到月亮的诗,比如《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水调歌头中秋》等,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每一轮月亮背后都凝结着一段思念之情。《古朗月行》是思念童年生活的月亮,《静夜思》是留恋故乡的月亮,《枫桥夜泊》是孤寂旅途的月亮,《峨眉山月歌》是思友心切的月亮,《水调歌头中秋》是佳节思亲的月亮。这些情感都附着在月亮之上,月亮自此具有了意象性、文化性,在中国人的思维里流淌。传统意象,月亮是个典型,其他诸如梅兰竹菊、荷柳茶酒等自然及人文意象也同样成为文化基因,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追求。

3.隐喻明理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还选编了一些隐喻明理的诗。所谓隐喻明理,也就是通过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说明一个道理,而这被隐喻、象征的对象便成了意象。比如“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中的“活水”。这里的“一枝红杏”“活水”具有的象征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两个事物本身,其所象征的意义又被新的形象所获得,“一枝红杏”指的是新生的事物,“活水”指的是新的知识。从中可见,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分别指向不同的表达意图。托物言志在于表达自我,文化传承在于表达共识,而隐喻明理在于表达法则。

三、小学古诗词中意象存在的基本形态

小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突出,对于反映童年生活的古诗词尤其感兴趣,比如“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首诗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小娃”“小艇”,“小”中见可爱;“白莲”“浮萍”,颜色中见生活。这些都是直观可见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小。但是“意象”不仅作为一种“物”,还作为艺术化、文学化的一种方式,在理解的过程中要做到形神兼得,这无疑会给生活经验、文学素养相对缺乏的小学生带来思维挑战。为此,我们要弄清楚选编的古诗词中意象存在的基本形态,在厘清这些基本形态之后,将会产生积极的教学意义。

1.单一意象

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通篇围绕着一个事物来写的占有相当的比例,比如上文中我们列举的《梅花》《墨梅》《石灰吟》《马诗》等,所表现的意象分别为梅、石灰和马,是单一的存在。这单一的意象具有明确的所指,诗人的笔墨就集中在对其的描写之上,写其形,抒其神,方向集中,语言精练,这是相对简单的意象存在。

2.叠加意象

与单一意象相对的则是叠加意象,也就是说诗中所呈现的意象是多样化的,每一个意象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指向诗人所欲表达的情思。比如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中的松柏、书童、山峦、云雾这些意象依次出现,不仅勾勒出了清幽旷远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象的汇聚、叠加共同指向一个深层意象——隐者。这个隐者虽然最终也是“不知处”,无觅其踪迹,但是这也恰恰暗合了“隐者”的内涵,既然是隐者又如何可见呢,更增添了其神秘感、飘逸感。所以像这类叠加意象作品,我们一定不能满足于其表面,而要在“松、童、山、云”中感受其“隐”的深意,形成隐者的形象。

3.特指意象

所谓特指意象,就是从诗歌的叙述情景中荡出一笔,以突兀的、险拔的、出乎意料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意象。在《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是乘兴而来的欣喜,“小扣柴扉久不开”是心愿难酬的失落,“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又是豁然开朗的激动。四行小诗细腻地传达出诗人心情的波澜起伏,如果没有这“一枝红杏出墙来”,那诗也便成了一首普通的感怀诗了,正是这“一枝红杏”使得诗歌有了酣畅淋漓的痛快,其所表达的意蕴已经不再局限于“红杏”本身,而具有了更为广泛、深刻的哲学意义。很显然,这里的“一枝红杏”是一个特指,是表达哲思的一个意象。从这三种意象的基本形态中,我们可以发现,意象既有显性的一面,又有隐性的一面,还有特指的一面。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意象的这三种形态分别对应着意象的具象功能、叙事功能与思辨功能。无论如何,其都是文学化、艺术化的方法,有了意象的存在,诗歌才会形象鲜明、意味无穷。

四、小学古诗词意象的教学实施策略

意象在诗歌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意象的教学认知和教学策略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通常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

1.对形象的还原

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美、音乐美、意韵美,对意象的领会离不开对形象的还原。我们一般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着力点放在理解、积累上,理解的基本途径是借助于注释,这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这样的理解方式是理性的、专业的,其消极的一面是忽视了诗歌的形象性特点以及小学生的思维倾向,导致了为理解而理解的现象,美好的诗歌经由这一机械过程,生趣顿失。比如教学《墨梅》,很多老师会先把象征的手法揭示出来,让学生领会诗人高洁的品格,并立志向其学习。这样“理智”的教学,没有唤醒形象感,自然其所蕴含的情意也无法与形象融为一体。如果我们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形象的还原上,将会迎来不一样的教学样态。首先,《墨梅》是一首题画诗。王冕是画家,其最擅长的是画画,这首诗是对他所画梅花的注解,是这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学可以从这幅画开始,让学生观墨梅之形、之色、之姿,对墨梅有个直观的了解,并引导学生说说这梅花与我们见到的、想象中的梅花有何异同,凸显“墨”这一颜色,引发学生对诗人用意的推测。其次,《墨梅》具有朴素的画面感。“吾家洗砚池头树”,茅舍,池塘,梅树,再加上“洗砚”的诗人,画面跃然纸上;“个个花开淡墨痕”,朵朵花开的画面又立呈于读者面前,“淡墨”二字更是活画出梅花之色、之姿。“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写的是梅花的香气,“流”和“满”为香气赋予姿态。如此,整首诗就好像一幅画,从梅花所处的环境写起,依次写了梅花之形、之色、之味、之姿,动静结合,与画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最后,在梳理出这些形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墨梅”之墨色、之清气所具有的特殊之处,结合王冕的人生追求进行佐证,其意韵、内涵、主旨便会自然生发出来了。从形象出发悟意,是诗歌教学的必由之路。

2.对背景的求证

言为心声,发自于性情,立言就是立人的过程,一个人的言语样貌和人格样貌存在着正相关,虽说也会有“言不由衷”的现象,但只是个例。包括诗歌在内的所有言语作品都在反映着作者的生活现实及价值追求,所以我们要理解诗歌意象,对背景的求证是不可缺少的。事实上,在小学诗歌教学之中,对背景的求证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但相对随意,在诗人、社会信息等方面存在着偏其一隅的问题,不能够相对全面地建立起象和意之间的联系。《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于谦以石灰自喻,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相传该诗是于谦12岁时目睹青石经火煅烧成石灰有感而作,可是许多的语文教师却更倾向于补充于谦后来为官清正的背景,表面上能与“清白”相互呼应,但是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依然遥远。在创作背景中,12岁这一年龄对于学生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观察思考和远大的追求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情感冲击,而就是这样的信息才会引发学生的认同。再加上补充于谦后来做官的信息,那么于谦的形象就在意象生发联系的过程中站立起来了。所以,对背景的求证不能贪多而致泛化,应该关注背景细节,寻找与学生容易“共情”的点,使作诗之人与读诗之人实现情感的有效沟通。

3.对诵读的落实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诗歌的积累,诵读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但如何让诵读变得有趣味,这是必须面对的。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很多学校都在搞经典诵读活动,一是在形式上营造诵读的氛围,比如着古装、吟古调、演古事等,这种历史感、庄严感的确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迹。二是在方法上实现读画结合、读唱结合,比如诗意画、画配诗、谱诗歌、唱诗歌等。我们都熟悉的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诗词诵读节目就是典型的读唱结合,把古典的诗词与现代的音律配合起来,以传统、通俗或流行的艺术方式加以表现,达到了良好的传唱效果。比如龚自珍的《苔》本不为大家所熟知,但是经这一节目传唱,一下子火了起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在背景歌词中、在梁博的支教故事中、在山区孩子的纯朴的声线中获得了新生。吟诵是一种特别有效果的诵读方式。吟诵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而且还伴随着一定肢体动作的参与,吟诵的过程于是变得更富有参与色彩和表演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更有吸引力。同时,吟诵的声调与诗歌的意义密切相关,更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是直观的感觉的理解,为学生所悦纳。

红色经典诗文篇8

来到坐落于北太平庄的佐丹诗北京旗舰店,店外简洁的两块标牌“佐丹诗红木家具”与店内琳琅的红木家具形成鲜明的对比。古朴典雅的现代红木家具,有融合中西方风格的床、设计独特的红木沙发、座椅等。

佐丹诗,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红木家具市场,1995年进军北京,成为京城重要的一支红木家具力量,2005年荣获“北京人最喜爱的家具”的称号。

将古典神韵和现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加上个性化的创意,简洁中体现韵味,古典中渗透现代,这应该是每一个现代家具商的追求。现代的居住风格,大都线条简洁明快。而传统意义的红木家具古朴典雅、式样陈旧,大都采用红木制作而成,和现代家居在设计风格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只有从设计和形式上给予改造和创新,才能融入现代家居风格。

“现念、古典情怀”是佐丹诗红木家具的设计理念,佐丹诗力求将古典韵味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合西方文化元素与中国本土文化精髓,使产品体现深深的人文精神。佐丹诗首席设计师夏振南表示:佐丹诗的红木家具要在凝结古今文化的基础上,成为大众实用的家具。

“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独特的时代文化,仿古家具并不能体现现代文化。”夏振南说,“现代红木家具的价值在于追求自然、休闲、个性,体现新时代的特征。纯粹的仿古家具仅仅以模仿为主,本质上是赝品。”他认为模仿的东西价值有限,只有真正创造的东西才会价值永存。

红木家具代表着一种时尚文化,消费者也希望在消费过程中获得一种文化艺术的浸润和享受。夏振南说,佐丹诗每一件家具产品都是艺术的创造,都有特别的境界和思想,展现其独有的艺术神韵。

记者观察

夏振南介绍说,佐丹诗在红木家具的市场定位是比萨饼模式,要做到老中青三结合,老少皆宜。这种产品定位对产品市场推广也许有益,但同时也容易导致品牌个性和消费文化的缺失。

原材料供应问题是红木家具市场固有的一大抑制因素:红木生长缓慢,资源奇缺,且呈逐年剧减趋势。红木原料产地大部分是在我国海南地区以及东南亚,但大多数国家都开始了出口限制。据了解,联合国将对黄花梨等几种红木原料进行严格的进口限制。

国内红木家具总体创新不足,要在市场中立足,就要研究红木家具市场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并能引领大众树立新的消费理念。谁能让红木家具真正时尚起来,从“古老”、“沉重”中走出来,谁就能在市场上先行一步。

鼎足龟背沙发

采用西方油画抽象派的表现手法,将现代沙发厚实的扶手以整块弧形的红木来取代,并以粗线条的浅浮雕暗八仙来装饰,让人在古典神韵中体会“另类”的美感。柔美的线条是西方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弧形的扶手使整个沙发更具西方现代气息,而传统的浅浮雕又极具中国特色。

睿智・博士沙发

采用博士帽的变形手法,寓意现代官员既要体恤民情,还要有渊博的学识。扶手、椅腿及座面多以笔直、方正的设计风格取代以往的曲线和圆滑设计,寓意为官要正直不阿,光明磊落。座板四周的装饰纹样也采用了立体的波浪纹,暗示官者要有所作为。将现代的博士帽造型和传统的桌椅结构很好地结合。

红色经典诗文篇9

千年以来,桃花作为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被讽诵不衰,其原因如叶嘉莹先生所指出的:“第一个极浅明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花的颜色,香气,姿态都是最有引人之力的,人从花所得的意象既最鲜明,所以由花所触发的联想也论文联盟最丰富。”而在由桃花建构的诸多纯美的艺术境界中,尤能带给我们独特美感体验的,则是桃花掩映下的爱情世界。

一、名花倾国两相看

占尽春光的簇簇桃花第一次被纳入文学殿堂是《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世家。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歌用妖娆绚烂的朵朵桃花起兴,引出所咏对象——即将出阁的新娘。那美丽的女子憧憬着在桃花漫天的灼灼粉色中和爱人牵着手,倾盖如故,白发如新。那春日里粉红柔白的漫山桃花,盛放在 细雨微风的深处,满溢着幸福、喜悦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桃花盛开的季节,浸满爱的喜悦和甜美的场景除上文的婚礼外,还有大唐帝国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的绝美演绎。据《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和杨贵妃都很喜爱桃花,他们的御苑中种有千株桃树,当朵朵桃花盛开,他们常会于桃花树下,而每次唐明皇又都要摘桃花插在杨贵妃头上,说:“此花尤能助娇态。”一代帝王为了一位“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女子所倾倒,在岁月的流光里,满山红透的春色中,“名花倾国两相看”,迷醉在万种风情中,这段短短的文字背后,流淌着多少旖旎风情。千载之下,仍觉得其中洋溢的情感是何等惊艳绝世。

二、人面桃花相映红

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记载:“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桃花美人,相得益彰。唐宋时期以桃花比喻美人的诗非常多。如:李白《长干行》“自怜十五余,颜色桃李红”、王建《春来曲》“青帝少女染桃花,露妆初出红犹湿”、韦庄《女冠子》“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李中《春闺辞二首》“尘昏菱鉴懒修容,双脸桃花落尽红”等诗句都写出了女子们容颜娇嫩,脸色红晕,展现女子们健康、美丽、快乐的形象。当艳如桃花般的女子遇到梦中的少年,一段千古传唱的凄美爱情就此展开,那就是----人面桃花的故事。据记载,故事初现于中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描写了诗人寻春遇艳的惊喜和重寻不遇的惆怅。城南庄桃花盛开,春色满园,妙龄女子艳若桃李,笑迎春风;诗人惊艳于“人面桃花”的无限春光,不禁神驰情迷,难以忘怀。但当来年春花烂漫时,诗人故地重游,却只见桃花依然如昔,而花下的“人面”却不见踪迹。

中晚唐孟綮的《本事诗》则将这个故事演绎成一个完整的爱情传奇:“大唐中和年间,博陵崔护,姿质甚美,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寂若无人,叩门求饮,一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伫,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馀妍。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卷盼而归,嗣後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题<题都城南庄》诗於左扉。後数日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叩门问之,有老父哭曰:‘君杀吾女。’并叙其由来,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日:“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以女归之。”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经这样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但扩充了内容,增加了细节,而且情节曲折,首尾齐全。桃树下春风里一见钟情的流光溢彩的爱情故事,一经形成,遂成为一种永恒的文学典型,在后人的诗词中反复被吟唱,以杂剧的形式广泛流播并且历久不衰。

三、花红易衰似郎意

桃花作为一个永恒的文学意象,不仅以妩媚多姿、生命力旺盛令人向往和羡慕,同时也因其青春易逝、花叶凋零的命运而令人感叹和惋惜,民间有“三月桃花几日红,风吹雨打一场空”之说,因而在古典诗歌中还常代表“红颜薄命”。李渔在《闲情偶记》里写到:“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在有关桃花的文学作品中,也通过桃花花期短暂,易凋残的特点诉说着爱情的爱情悲欢离合的苦恼与无奈。例如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诗以蜀地常见的景物桃花作为喻体,来比附曾经热烈、美好却转瞬即逝的“郎”的感情。漫山遍野红红火火的山桃花,转瞬间便会红凋香残,正如男子见异思迁之爱心,最后留下的只有女子江长水深的忧愁与痛苦。全诗以桃花开落,抒写爱情的悲欢离合,十分恰切而鲜明。唐代女诗人薛涛的爱情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薛涛生命中的第一个情人是剑南节度使韦皋,韦皋非常欣赏她的才华,特将她召到府中侍宴赋诗,并让她帮自己做一些文字工作,那时叫“女校书”,相当于今天的“女秘书”,不过这个称号和工作也是韦皋特意上书朝廷申请下来的。

作为一代才女,薛涛诗名远播,曾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牛僧儒等名流多来往唱和,其中和元稹的姐弟恋热烈而无奈。那年元稹以御史身份出使蜀地,他久闻薛涛的艳名和诗名,自是倾慕已久;见到比自己小十岁的元稹之后,薛涛也感到了爱情的强烈震撼。当晚,他们就同居一室,那样的热恋缠绵。三个月里他们“积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但元稹最终还是离开蜀地,重新踏上了他的宦游之旅。一年以后,当薛涛千里遥迢寻到江陵时,元稹已纳安仙嫔为妾了。据说薛涛的《谒巫山庙》一诗,就是写于她返江陵的途中:“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薛涛是怎样的心痛,又是怎样的隐忍呢?“红颜薄命”,薛涛一生没有婚嫁,没有子女。

四、桃花坞里桃花庵

和梅、兰、竹、菊等花中君子相比,灼灼娇艳,争粲一时的桃花,因其艳俗和娇媚被与青楼女子相联系,宋人程荣于《柳轩杂识》评花时说,“余尝评花,以为梅有山林之风,杏有闺门之态,桃如倚门市

转贴于论文联盟

娼,李如东郭贫女。”名士与青楼女子结缘,虽然大多是逢场作戏,风流自赏,但才子风流,名妓情深时,也会在漫天桃花中演绎出一场旷世爱情,最有代表的当属明代明代才子唐寅。

唐寅对桃花情有独钟。他本来就旷达,不拘小节,素与青楼女子往来颇多,因为科场遇挫,看淡功名,和青楼女子患论文联盟难见真情,有一段爱情佳话。

据记载,唐寅的原配是徐氏,亡故后曾续弦。唐寅因科场案牵连下狱,出狱后“夫妻反目”,续弦离去。穷困潦倒的唐寅,“于勾栏之中结识了官妓沈九娘”,“九娘对他十分体贴、敬重,被称为‘红粉知己”。沈九娘经常在经济以及精神上援济他。唐寅在这位青楼女子这里得到了久违的温暖,他决心为沈九娘买一个园子,和她一起过平静的隐居生活。于是,唐寅买下苏州桃花坞一座闲置的宅子,取名“桃花庵”别业,自号“桃花庵主”,自称“桃花仙人”,写出了著名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问,不愿鞠躬车马前……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摈弃世俗牵绊的唐寅,与患难见真情的青楼女子沈氏,在这个奇特的桃花环绕之地相依相伴,平日以种花为娱,赏花为趣,对花饮酒,醉卧花丛,万丈红尘之中阅尽人间春色:“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感怀》),并且他们育有一女,叫作桃笙。

五、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早在唐代,诗人杜牧就赋《题桃花夫人庙》一诗:“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这首诗是咏春秋时的息夫人,息夫人美貌无比,面若桃花,在民间传说里是掌管桃花的花神,称桃花夫人。息夫人虽然身存楚宫,心却早随亡夫而去。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和屈辱折磨着她,即便青春还在,容颜未改,她始终不发一言,且如诗中所言“脉脉无言几度春”。她悲不欲生,却因为某些原因“弗能死”,只能采取“无言”的方式消极抵抗。沾露新桃次第开放,鲜妍活跃,无疑是和心灰意冷、无言悲痛的息夫人形成鲜明对比。将桃花与女人的结合,跳出了个人爱情、命运哀叹的圈子,而是思考个人命运与政治、国家命运之联系,开启了这一题材新的发展前景,亦赋予桃花女人新颖独特的内涵。

清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继承并完善了这种写法,以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写家国兴亡,演绎了这一题材壮美与凄美并行的意蕴,塑造了悲壮刚强的“桃花红颜”,透视出对历史深刻的思考。

红色经典诗文篇10

中国传统元素释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元素就是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的,能被人们所感知、认同,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凸显民族性格,具有区别于他国典型文化明显特征的,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符号、风俗习惯及精神理念。它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是民族文化凝结的精华。

中国传统元素包含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有形的物质文化可以理解为我们可以看到或听到的具体元素,它包括图形、文字、民族音乐、民族戏曲、国画、诗词歌赋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则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人们的心理深处。

1.《惊梦》――将中国传统元素和手游相互结合

《惊梦》,主要讲述了一段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杜丽娘和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春后,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会。醒后心中仍在追恋梦境,不久忧郁成疾葬于亭旁。三年之后杜丽娘托梦柳梦梅并让他掘坟开棺,最终杜丽娘复活并成眷属。它是由网易公司出品的一款纯正中国风手游,游戏的画面充满古香古色,背景音乐悠长动听。它推出让不少人惊讶,甚至还有些不太敢相信这是网易推出的产品,毕竟现在国内发行的大部分手游产品,出发点大多都是盈利,即便是部分单机弱联网游戏也难免要在底部加上一个广告窗口,真正从艺术和审美角度出发的几乎很少,更别说融合中国传统元素且做的这么精良了。

2.《惊梦》游戏中的中国传统元素

(1)剧情。《惊梦》中的剧情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中的戏曲文化,它来源于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汤显祖的《牡丹亭》,如对“游园惊梦”进行吸纳、提取和再创造,并整合《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典故,构成唯美起伏的游戏剧情。

(2)音乐。《惊梦》中的背景音乐采用了中国传统元素中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集合了著名古筝曲《渔舟唱晚》和著名古琴曲《关山月》等名曲。在中国都堪称经典。

(3)诗词。诗词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中国传统元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手游《惊梦》中,时常都用到诗词。如在游戏开篇“寻梦”章节中,男主人公柳生偶得奇能,双手可取自然之色。但见大门深锁,牌匾上赫然“惊梦”二字,寻思道:先不管不顾,想想如何开锁。遂取绿草之色,将其挥洒于墙上枯藤,宛如新生。行走不远,见一股青流溢于墙间,依葫芦画瓢,将水色注入盆栽,青花遍生,红蝶翻飞。柳生诗意大发,水色流转入花色,花荣尽展引红蝶。深宫朱墙,以色为匙,兴许就开了这锁,柳生果然入门。玩这篇章节时,右上角会以诗词的形式提示玩家吸取何种颜色,“水色流转入花色,花容尽展引红蝶”,此章节中此句就向玩家提示了先吸取水的蓝色染给花的颜色,此花开放,展引红蝶即可通关。此游戏中每一关的右上角都会以诗词形式提示给玩家。不论是在叙述剧情,还是在描述人物和阐述情感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建筑。在《惊梦》中运用了中国古代的经典建筑特征,即明、清时期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建筑仿佛如天宫般,画面精美,让人惊讶其魅力。?

结语

中国传统元素以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成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理念的双重体现,为现代设计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合理的在游戏设计中运用它,不仅可以让游戏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中“气韵生动”之美,还能营造出只属于中国特色游戏的意境和神韵。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挖掘中国传统元素的精华,把这些融入到自己的民族游戏设计中,这才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游戏设计的更有效、更合理的发展方向。